发布时间:2025-08-20 08:44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民宗委
信息来源:
当西藏那曲的冬虫夏草通过苍南参茸市场走进东部沿海的滋补品柜台,当吉林桓仁的人参借助电商直播进入千家万户,一条以中医药为经纬的经济纽带,正将苍南与边疆民族地区紧密相连。这座地处浙闽交界的百万人口大县,凭借“中国首个县级高铁始发站”的交通优势与“温州模式” 孕育的商业基因,以中医药产业为支点,不仅实现年交易额超40亿元的市场规模,更构建起民族地区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践样本。
一、从“走南闯北”到“枢纽聚合”。
一个非产地市场的崛起密码。苍南参茸市场的传奇,始于明清时期挑担走天涯的商贩,成于改革开放后敢为人先的创业者。如今,这个占地121亩的交易枢纽已汇聚298家专业商户,经营人参、鹿茸、冬虫夏草等千余种滋补品,2023年销售额突破40亿元,带动西藏、宁夏、东北等民族地区10万余人就业。其成功的核心,在于精准把握全国资源禀赋的互补性——让青藏高原的冬虫夏草、黄土高坡的枸杞、长白山区的人参通过这里的流通网络,完成从产地到消费端的“惊险一跃”。这种聚合效应背后,是苍南人用脚步丈量出的商业版图。从西藏墨脱的黄精合作社到新疆阿克苏的核桃收购站,从辽宁桓仁的人参基地到吉林延边的桑黄种植园,5万余名从业者构建起覆盖全国的产销网络。正如长生老号负责人吴锡勇所言:“每一笔交易都是一次文化对话,每一个订单都是一份民族团结的见证。”该企业投资4000万元打造的民族风情中医药博物馆,已成为展示各民族医药文化的重要窗口。
二、从“单向贸易”到“双向赋能”。
产业链上的共富实践。在辽宁桓仁满族自治县的参田里,满族农户李建国算起了“增收账”:“加入苍南企业的种植基地后,每亩地年收入增加3000多元,还学会了标准化种植技术。”这是苍南中医药产业从 “单纯收购”向“全链条合作”转型的缩影。目前,苍南企业已在边疆民族地区建成1500余亩标准化种植基地,仅长生老号就在宁夏中卫、吉林延边等地形成“种植+加工+销售”闭环,年贸易额达1.2亿元,带动500余名各族群众稳定就业。创新驱动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苍南中医药企业研发的养生茶饮、中药化妆品等100余款衍生产品,年销量超600万元。在2024年“共享浙里货”直播公益活动中,来自西藏那曲的冬虫夏草、宁夏的枸杞通过苍南电商平台,单场直播销售额突破500万元,让民族地区的“生态珍宝”直连全国消费者。这种“传统药材+现代业态”的模式,不仅提升了附加值,更让各民族文化在创新中交融共生。
三、从“经济纽带”到“情感桥梁”。
共同体意识的生长土壤。“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是我们闯天下的‘通行证’。”在新疆阿克苏的核桃收购站,苍南商人陈庆春坚持用当地语言标注产品信息,这一细节让他与维吾尔族农户建立起深厚信任。这种尊重与包容,正是苍南实践的精神内核——在西藏那曲的收购点,藏族牧民会为商户献上哈达;在吉林双阳区回族乡,鹿茸收购点的门牌同时标注汉语与回族文字。
如今,苍南的探索已延伸至更广阔的领域。中医药产业联盟与10余个民族地区建立长效合作机制,“老中医”化妆品连锁店在3000多个城市搭建起文化交流平台。从市场交易到文化认同,从经济合作到情感交融,苍南以中医药为笔,在中华大地上书写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新时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