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7-08 17:17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民宗委
信息来源:
近年来,温州民族工作紧紧围绕“加快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样板”重点任务,因地制宜推动发展民族特色产业,持续完善“同心共富”结对帮扶制度,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样板建设,扎实推进民族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目前,全市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民族村71个,占比64%,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确定的超40%目标。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拓展发展路径。推动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乡村共同富裕的实施意见》,制定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完善结对帮扶制度、实施民族乡村振兴样板建设、支持民族乡村社会事业发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五个方面14条具体举措,推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乡村共同富裕纳入市委对县(市、区)党委统战工作考核内容,落实落细民族工作主体责任。立足民族乡村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实际,谋深做实“农业+”“旅游+”“文化+”产业融合文章,发展壮大民族乡村旅游、农村电商、休闲康养等新业态,用足用好中央、省、市、县四级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全力推动民族乡村高质量发展。
二是强化同心共富,推动产业升级。举办2024省民族乡村深化“千万工程”暨话共富促共融恳谈活动,签署“三项计划”跨区域合作等合作协议。2024年以来签约畲医药、农产品等项目13个,总投资6.6亿。建立7个经济强县(市、区)与7个民族乡镇,20个统战和民宗部门、30个经济强镇(街)与民族村结对帮扶机制,2024年落实各类民族帮扶资金4100多万元。深入实施民族乡村共同富裕“十百千万”培育工程,建成“翼旅智库文创园”等“石榴红”共富基地31个,培育民族特色产业30个,打造“五畲”品牌611家,创成省级各民族共同富裕团结进步精品带5条,打造山海协作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园5个。全面实施品牌兴农战略,建设高品质绿色科技产业示范基地,着力打造一批“云上畲乡”“花果畲乡”“逸境畲乡”等文旅品牌,持续擦亮平阳黄汤、西坑糯米山药、畲乡竹海、外南中药材、声亮鸽蛋等特色产业品牌,大力推进红粬酒、围巾、民族服饰等产品产业化发展,以产业振兴发展带动各族群众创业致富。
三是强化文化赋能,助力农户增收。持续打造瓯越“三月三”民族风情旅游文化活动品牌,精心定制“畲之旅”“初心之旅”等精品旅游线路,支持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文旅产品,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指导民族工作重点县创建“非遗工坊+”等模式,将传统畲族文化资源转化为特色产业优势,实现产业化运营,带动畲乡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组队参加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取得优异成绩。制定《实施“四增一减”计划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2024年工作任务清单》,推动市直有关单位提供项目带动、就业激活、产业帮促等综合增收举措落地见效。2024年全市民族地区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长11.2%,高出省均值1个百分点,高出农民收入增幅5.9个百分点。
四是强化人才建设,夯实发展根基。鼓励引导乡村能人参与乡村建设,鼓励引导外出经商务工青年回乡创业,委派科技特派员、农村工作指导员支持民族地区发展,全市累计引导2.8万名现代“新农人”入乡就业创业。加强民族乡村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开展民族乡村群众职业技能培训,2024年培训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9010人。 完善培训促共富工作机制,累计培育乡村产业带头人“头雁”123名,实施县域特色产业培训品牌,支撑“土特产富”发展,其中“苍南番茄师傅”获评省级“浙农智富”品牌。深化“千万工程”,以温州打造全国综合性交通枢纽为契机,推进民族乡村“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积极融入全市“521”高铁时空圈,谋划建设文成、泰顺山区县对外铁路大通道,加快温武吉铁路项目工程,将全市民族乡村纳入“轨道上的温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