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鄞州探索构建“互嵌式”地校协作育人机制 助力民族地区学生融合成才

发布时间:2025-07-31 17:18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民宗委

信息来源:

分享: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国家民委“三项计划”,宁波市鄞州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组织相关街道、社区积极联动辖区内宁波经贸学校凉山班、宁波市职教中心学校凉山班、鄞州职高西藏班等学校,通过实施“四赋”行动(文化赋魂、技艺赋能、公益赋暖、心灵赋美),探索构建“互嵌式”地校协作育人机制,共同推进打造“山海同心·成长同行”各族青少年融合成才品牌,助力民族地区学生更好融入宁波、反哺宁波。

一、文化赋魂铸共识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聚焦“时间+空间”双要素,结合中华传统节日、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等时间节点,挖掘利用区域文化地标,植入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及形象,组织各族青少年参与非遗手工体验、中外青年阅读沙龙、实景研学等文化交流体验活动,增进各族青少年“五个认同”。东胜街道整合庆安会馆、宁波书城、集盒园区等阵地资源,利用凉山学生周末空闲时间,推出观看升旗仪式等19节“行走的课堂”红色研学课程,参观世界级文化遗产、宁波工业遗存、宁波博物馆等文化地标,在触摸历史文脉中建立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立体认知。钟公庙街道创设“道中华·非遗小课堂”,精选“宁波金银彩绣”“朱金漆木雕”等具有视觉冲击力与工艺共通性的非遗项目,在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策划“端午粽香连甬藏”等主题体验活动,组织本地居民与西藏班学生等70余人次结对包粽子、品茗交流,在“老底子”美食制作与甬藏两地方言对话中,搭建接地气的情感连接桥梁,进一步提升西藏班学生对宁波的亲近感、归属感,有形有感有效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二、技艺赋能助就业

紧盯就业这一民生之本,推动地校间、跨区域职业资源共享、渠道互补,助力民族地区学生全方位提升劳动技能、职业素养等能力水平,促进民族地区学生“好就业”“就好业”,推动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锚定“兴趣+职业”双赛道,搭建面向各族青少年的趣缘社团和专业平台,构建“趣缘认同—价值共识—长效赋能”闭环路径,实现“课堂所学”与“产业所需”精准对接,加速各族群众交流互促、帮扶孵化,提升多维度综合能力素养。如潘火街道整合汽车大道商圈资源,联合区人社局、轿辰集团建“政校企共同体”,挂牌汽修技能产教联盟,年培养高技能汽修人才200余名;东胜街道打造音乐、咖啡、读书等12个“青春合社团”,常态化开展咖啡制作、书香阅读沙龙等活动,助力凉山学生广交好友,帮助发展兴趣爱好、树立人生理想;潘火街道、首南街道等吸纳各族优秀人士成立包玲丽“石榴红”创业工作室、“吉锦”石榴红工作室,在“铸牢”宣传教育、就业创业等领域为民族地区学生等提供有力支持。

三、公益赋暖送服务

组建跨地校志愿服务联盟,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美化家园、“图书管理员”等志愿服务,从相对封闭的校园环境积极走向社区、服务社会、反哺“第二故乡”。钟公庙街道联动区政务服务中心开设方言、礼仪、业务流程等“沉浸式”岗前培训,促进从服务的“接受者”转变为“提供者”,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辐射鄞州职高西藏班学生46名,开展便民服务30余次;将拓展实践平台至城市管理领域,组织学生走进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化身“城市小管家”学习垃圾分类、执法装备操作、参与路面巡查,并由汽修专业学生运用技能为执法车辆提供专业保养服务,在服务社区中增进学生价值感和融入感,深化学生对城市的情感认同。

四、心灵赋美厚情感

各民族情感相亲,是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坚强纽带。充分调动和发挥家庭的情感支撑作用,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辅助文化艺术等手段,为民族地区学生减压舒心,增强对宁波的城市归属感和认同感。东胜街道设立开放式、长期性的“流动舞台”,组织凉山学子参与江岸歌会、草根音乐会、马拉松歌唱快闪等艺术交流活动30余场,与辖区各民族文艺爱好者展开互动交流,有力提升了凉山学子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邀请学生亲属来甬探亲、赞助就医,实施“我在宁波有个爷爷奶奶”项目,推动凉山学子结对辖区10位独居、空巢老人,加强跨年龄、跨地域的双向关爱帮扶和情感交流,引导各族群众心灵相通、心手相牵,进一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