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越城:熔铸民族团结“越城样板”,同心共绘中华民族共同体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5-07-14 16:15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民宗委

信息来源:

分享:

在绍兴这片千年文脉浸润的土地上,越城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文化根脉、机制创新与全域协作熔铸成民族团结的“越城样板”,让民族团结之花在越地绽放出璀璨光芒。

一、文化筑基,以浸润式体验厚植家国情怀

越城区深挖鲁迅文化内核,以鲁迅文化为核心,打造“文化 +”育人矩阵,让各族青少年在浸润式体验中厚植家国情怀。2024年5月启动的“艾草传情 绍阿同心”研学活动中,绍兴鲁迅小学与新疆阿瓦提县鲁迅小学的师生共游百草园,亲手制作端午香囊,在艾草与菖蒲的清香中解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文化密码。阿瓦提学生通过云端直播 “沉浸式”参与鲁迅故里研学,两地868名少年以折扇为信,让3800公里外的笔墨成为情感互通的桥梁——正如阿丽米热·玉山所说:“扇面上的色彩是想象的果实,更是民族团结的祝福。”

除了青少年交流,越城区还将文化基因融入城市空间。大禹陵“之江同心·越地石榴红主题公园”的揭牌,府山公园打造民族团结主题公园,设置民族知识宣传角,串联起文种墓、越王殿等历史遗迹,让游客在游览中感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逻辑;梅山江公园建设“石榴红主题公园”,规划健身步道、共富空间,形成一条串联古今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带。在北京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绍兴周”活动中,越城书法家以书画扇艺展示江南美学,将文化触角延伸至全国舞台,这些活动如同无声的纽带,将各民族的情感紧紧联结。

二、机制赋能,用创新体系夯实共同体根基

越城区打造“基层治理+共富帮扶”的立体化服务网络,推动各民族群众从“比邻而居”到“同心而治”。塔山街道推行“一社区一站长”制度,通过“五必访”“五服务”机制记录“民情日记”,累计解决就业、教育等民生问题200余件;这里各族群众通过“民族嘉年华”“台门党校”等活动,年参与量达4.6万人次,成为城市民族工作的互嵌式样本。

在共富领域,“石榴红·共富空间”以“以助代租”模式吸引50余家企业入驻,甘肃临夏县周麻乃父子的“老周拉面馆”扎根20 年,带动30余家乡亲创业,每年春节为孤寡老人送上1800碗爱心拉面。“石榴籽·易行爱心基金”五年筹资33.4万元资助33名各族学生,“万人互助”计划为4位重病民族同胞申请救助,“情暖马边”活动筹集10万元为彝族自治县小学装配直饮机。这些举措让发展成果如春雨般浸润各民族群众心田。

三、全域联动,架起跨区域交融实践桥梁

越城区以“旅游 +”为引擎,将文旅资源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场景。在浙江省旅游促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工作推进会上,全省文旅工作者齐聚一堂,见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带发布;鲁迅纪念馆作为浙江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通过“跟着课本游绍兴”研学路线,让游客在乌篷船摇曳、社戏唱腔中感受越地文化中的民族交融故事。每年的“民族嘉年华”吸引各族群众踊跃参与,传统服饰巡游与民族歌舞交相辉映,成为展示“多元一体”的流动窗口。

在教育帮扶领域,“百校十万‘石榴籽’”工程,累计派出70余名骨干教师赴新疆、四川、西藏支教,组建名师工作室培育当地师资,同步课堂让优质教育资源跨越山海。绍兴技师学院新疆学部班主任十年如一日陪伴学生,跨越5000公里的师生情成为民族团结的佳话。当绍阿两地学生通过直播同游鲁迅故里,当马边彝族孩童喝上洁净的直饮水,这些跨越山海的联结,正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古运河水般流淌不息。

从百草园的艾草香到共富空间的拉面香,从古城墙的历史印记到研学路上的青春笑脸,越城区以文化为桥、机制为基、联动为翼,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江南水乡绽放出最绚丽的色彩。这座千年古城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引领各族群众在“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征程中,绘就更加壮阔的时代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