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7-10 16:54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民宗委
信息来源:
近年来,嘉兴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立足丰富的非遗资源,积极探索以非遗为纽带,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有效路径,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是深挖非遗资源,夯实民族交流根基。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深入挖掘皮影戏、平湖琵琶、五芳斋粽子制作技艺、网船会、惯牛、嘉兴端午习俗等非遗项目,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坚实的基础,让非遗活起来、动起来、亮起来。目前,全市申报人类非遗代表作2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8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67项。完善非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设使用五芳斋非遗体验馆,通过“传统场景+数字化展陈”的创新模式,将非遗展示、传播、体验与茶事深度融合,打破传统边界,为非遗传承开辟了新路径。今年4月,该馆入选省级“非遗茶空间”。
二是强化宣传教育,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组织开展黎族织绵艺术展、第二届民族文化周等主题宣传展示活动,秀洲农民画、平湖派琵琶、海盐滚灯、海宁皮影戏、桐乡竹刻等非遗项目亮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浙江馆)嘉兴周”活动,建设使用五芳斋非遗体验馆,进一步加大民族文化保护宣传力度。通过嘉兴博物馆等文博场所,常态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主题展览,将民族团结、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的历史融入日常讲解,以“静态实物+动态展演”方式让各族群众亲身体验各类非遗项目,向各族群众讲好民族历史文化、讲好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嘉兴故事。
三是坚持非遗促融,促进交往交流交融。将非遗与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和内涵注入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等节庆,积极开展文化雅集、龙舟斗牛、裹粽子比赛等一系列民俗风情展演和特色活动,让游客在体验非遗魅力的同时感受中华文化魅力,进一步增进文化认同。以研学实践为抓手,融合地方特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开展非遗研学活动,培育文化艺术、非遗民俗等精品研学旅行线路11条,开设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实践教育课程,让学生了解并参与竹刻、学习扎染技术、体验“蚕茧花”手工制作,以民族文化浸润学生心灵,在研学中增进了解,在润物细无声中传承非遗文化之魂,铸牢民族团结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