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5-23 14:50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民宗委
信息来源:
近年来,宁波市江北区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底蕴,开发文化资源、打造新质载体,通过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非遗体验、文艺表演等活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非遗+”的形式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积极搭建各民族互联互通的“共富路”。
一、螺钿为宝,推动非遗保护匠心传承
江北区慈城邵氏镶嵌艺术馆致力于传承和展示螺钿镶嵌技艺,艺术馆的创始人,螺钿镶嵌非遗传承人邵益达先生,凭借四十余年的深厚功底,将一片片精致的螺壳与海贝磨制成各种人物、花鸟、几何图形或文字,巧妙地镶嵌在器物表面,形成一幅幅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守正创新,邵益达以家乡慈城的古建筑为灵感源泉,设计出富有地方特色的作品。为了让螺钿贴近大众,他还推出手机壳、梳子、耳环等小物件,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通过线下展销与线上带货相结合的方式,把“指尖技艺”变为“指尖经济”。
二、风筝为翼,助力传统技艺飞向世界
江北区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风筝)传承基地,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抓手,让风筝制作技艺成为向外推介江北的一张“金名片”,组织开展“北岸文化艺术节”“庄桥风筝节”等系列“三交”活动,让文旅交流与非遗传承活起来、火起来,以文为媒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通过举办中小学风筝比赛,非遗手工风筝制作实践让各族青少年准确认识非遗技艺,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教育引导各族青少年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风筝制作传统技艺传承人段震利表示,他希望各族青少年参与到风筝制作、放飞和运动中来,让风筝这一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文化符号,继续绽放光彩。
三、草木为笔,织就非遗共富民生温度
“我的外祖母靠植物染养家,可随着生活改善和农村改建,小染坊在我十几岁时就关了,老一辈手艺人也都陆续离世。” 面对非遗传承困境,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植物染”传承人戴春苗毅然辞去工作,踏上寻访古法之路。她走遍多个省份,跟随多位老师潜心学习从各种植物中提取色素及染色的技艺。为了让植物染回归生活,戴春苗走进社区,定期开展植物染课程,教居民将厨余变废为宝,用果皮、菜叶染旧衣。在青年夜校开设技艺培训课,培养植物染手工爱好者,帮助学员凭借技艺承接订单或担任助教实现增收致富。
此外,江北区充分挖掘北高教园区资源优势,落实做好校企地资源链接,让各族师生加入到学习、制作、宣传植物染技艺的队伍,发挥专业优势,通过直播自媒体、微信朋友圈、文创店铺等渠道与市场链接,形成工坊致富的生态链,产业链及共富链。
下步,江北区将持续发挥“非遗”系列传统文化的“窗口效应”,依托非遗共富工坊平台,让江北老手艺续写民族团结新篇,让小工坊成就各族群众共富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