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4-30 15:06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民宗委
信息来源:
近年来,宁波市北仑区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大力倡导“来了就是一家人”的城市民族工作理念,实施宣传教育多样化、创建活动全域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共同富裕精准化、事务治理现代化的“五化”工程,助力城市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是宣传教育多样化。主题阵地嵌入城市发展脉络。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各族群众的共同体意识,打造北仑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基地等场馆16个,在城市发展中讲好“民族团结故事”,不断增进“五个认同”。特色活动融入城市文化格局。创新运用短视频、直播等手段,将“民族之花”“阿拉的节日”“百家宴邻里节”等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融入全区整体文化推广体系,吸引各族群众参与社区各类文化和节日主题活动,推动各民族文化交流和各族群众交心交融。共有文化纳入城市认同框架。擦亮“海丝文化”“港口文化”“中国女排主场”“党章守护地”等北仑城市文化标识,挖掘中华民族共同体相关内容,打造兼具各民族文化底蕴、融合城市发展历程的城市民族工作品牌。
二是创建活动全域化。提档升级现有阵地。完善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馆一园”展陈内涵和形式,丰富创建阵地的文化体验、活动趣味,提档升级现有阵地品牌。目前,全区共有“米娜工作室”等“石榴红”品牌87个,其中国家级4个,优秀品牌18个。创新民族团结创建。运用多种形式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七进”工作,积极争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街道、示范社区、示范村和民族团结进步培育单位,实现创建工作矩阵化、圈层化、全覆盖。构建全域创建格局。试点市场化合作运行,激发场馆生命力和活力,逐步形成东部共富和文化传承体系、中部三交和互嵌体系、西部共有精神家园体系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带的全域创建新格局。
三是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保障体系。强化区域内各民族群众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就医就学等基础性保障体系,形成多层次、广覆盖、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管理网络,在就业落户、就医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落实均等化同城待遇。搭建“三交”平台。搭建交往交流交融“大平台”,建立共享共治共赢的社区文化,招募专业服务机构力量,引入“社区合伙人”,营造守望相助的社区邻里氛围,推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快速融入北仑大家庭。拓展服务场景。坚持需求导向,将民族团结与党群服务、文体服务、志愿服务等有机融合,依托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中华民族传统节日、邻里节等活动载体,开展文明创建、矛盾调处、爱心帮扶等活动200余场次,厚植民族团结根基,凝聚共融发展力量。
四是共同富裕精准化。着力拓宽就业渠道。落实东西部协作、山海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充分发挥辖区内企业聚集的优势,强化需求对接,建立社区与企业劳务输送机制,定期前往甘肃、青海等民族地区招工,提供优质的就业、生活等务工环境,助力各族群众实现就地就近稳定就业。创新培育共富平台。持续扩展区域“石榴红创业联盟”“石榴红共富基地”等平台载体,打造浙·阿两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链接社会组织力量,形成“区域化组团”发展,累计开展各类技能培训20余期,吸收各民族创业家庭160余户,获益民族大学生6000余人次。切实兜牢民生底线。搭建志愿服务平台,实施困难群体帮扶行动,通过“走百访千”情暖困难居民、“融合安居”公益志愿等活动,有效解决各族群众生活中的困难,切实深化交流、促进团结。
五是事务治理现代化。优化服务管理。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纳入城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和基层网格化管理体系,建立“双向协同”机制,细化基层民族工作标准,总结提炼《城市民族工作服务指南》,以标准引领持续优化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推进互嵌共融。创新“互嵌共融”共同体治理模式,推进社区治理与社会治理双线融合,健全依法调处矛盾纠纷“全链条”体系,切实维护各族群众合法权益,为各族群众积极融入城市生活提供保障。强化数字赋能。开发全省首个民族工作数字化应用项目,重塑民族工作协作、组织、评价体系,变“单兵管”为“协同治”,推动民族工作流程再造、整体智治,进一步破解流动少数民族人员诉求渠道不畅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