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推行“六微六融”工作法打造互嵌式社区工作机制

发布时间:2025-04-25 16:22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民宗委

信息来源:

分享:

近年来,嘉兴市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构建互嵌式社区双向融入工作机制,以西山社区为样板,创新“一核三心”民族工作模式,即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思想政治上同心、平台沟通上连心、项目服务上贴心,鼓励各族群众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社区治理,由“被动加入”向“主动融入”转变,由“单向进入”向“双向嵌入”转变。嘉兴市依托项目化服务放大社区民族工作影响,逐步形成各民族同胞与本地居民之间相互嵌入、相互融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在“五微五融”工作法基础上继续深化、持续革新,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六微六融”互嵌式社区工作机制,深化各族群众共学共居、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和生活基础。

一、需求互嵌:“微窗口”融民需,线下服务“零距离”

打破传统“社区管社区”的局限,深化“五社联动”创建“互嵌互融”的社区共同体建设,将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工作者、社会志愿者和社会资源整合,做到共建、共治、共享;梳理各民族流动人口的需求,把各民族群众有事“找上门”变为社区随时“主动问”,入户走访排摸潜在服务对象,并实施个案、开展活动;建立“社区—网格—微网格”三级微信群,开通24小时“金姐热线”,组建社情民意队,在社区办事大厅设立1个石榴红管家岗“微窗口”,梳理形成“爱心民生”“特殊群体关爱”等5大类112项需求清单,精准解决各民族群众急难愁盼;依托社区“爱”“心”“家”三大志愿服务品牌,引入高校专家学者、青年学生志愿者、社会技能人才、爱心人士等资源,设立“919爱心基金”“公益公积金”“社区发展基金”等三大基金,累计募集资金超1000万元,形成覆盖法律援助、就业帮扶、文化融合的全链条服务体系。

二、治理互嵌:“微调解”融民生,网格服务“全时段”

建立“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的工作机制,规范化社区民族工作组织架构,成立以社区党委书记为组长的民族工作联络小组,吸纳各党支部、微网格长、驻区共建单位负责人及各民族代表共同参与,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网络,将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纳入社区建设总体规划,把“老百姓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作为一切治理和服务工作的着力点,在构建互嵌式社区中,完善“决策议事”制度,践行“极致服务”理念,建立“民呼我应”机制,建立网格化管理体系,实现“小事不出楼道,大事不出社区”;发挥“网格智治”和党员联户“熟人、熟地、熟民情”的机制优势,组建社区“监督团”、小区监事会,通过网格长、网格员定期走访、通过党员联户机制等等,收集民意、排摸需求,使发现问题的网眼更密,社区的探头不断前置。

三、载体互嵌:“微公益”融民心,社会组织“更专业”

将西山社区石榴红家园打造成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举办主题文化活动的综合阵地,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项目化扎实推进城市民族工作。近20年来,先后培育“爱心联盟”“新居民发展联合会”“红暖家”等服务、平安、自治、文体四大类社会组织43家,链接公益团队158家、志愿者2.7万余名、持证社工32名。围绕“一老一小一新”实施项目65个,涉及政府购买、部门磋商、社会众筹、公益创投,70%项目已有五年以上。“社会组织多、服务项目多、特色资源多”已经成为西山社区治理最牢固的支撑、最强大的底气和最鲜明的标识,也为民族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四、教育互嵌:“微课堂”融民意,“微爱童行”联家庭

持续擦亮“之江同心·石榴红”品牌,聚焦内涵提升和作用发挥,针对外来各民族群众留守子女问题,开展“微爱童行”项目,将“爱心教室”作为项目主阵地打造特色“微课堂”,累计服务5000余人次,从课业辅导到心理关怀,全方位解决“新二代”教育难题。针对各民族儿童,开展“石榴芽”“石榴根”文化小组活动,组织各民族儿童与本地家庭结对,促进文化认同与情感融合。联动社会组织实施“公益援疆”项目,援建国学馆、捐赠学习物资,深化东西部情感联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五、文化互嵌:“微活动”融民情,节日文化暖民心

以改善邻里关系作为增进团结、凝聚共识的“突破口”,利用春节、端午、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开展民族民俗文化活动等群众性文化活动,邀请各民族同胞参与进来。在元宵佳节连续多年开展“送元宵·话团圆”活动,在端午节组织“包粽子比赛”,在中秋节前举办“民族情·百家宴”活动;以建设多元民族文化融合发展,联合“石榴红”志愿服务队、民族工作室等社会组织,开展文化交流活动,让各族居民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魅力,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六、活动互嵌:“微志愿”融民力,银行超市亦有情

通过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和社区事务,让社区新居民的身份认同从“被服务者”转变为“服务员”,从“异乡人”转变为“一家人”。创新建设“公益银行+爱心超市”模式,鼓励各民族群众通过志愿服务获取“公益银行”积分,再用积分换购“爱心超市”商品,形成“奉献-积累-回报”的志愿服务模式,其中有86人注册为志愿者,一同参加“文明一道走”、“弯腰一秒”、“夏日送清凉”等活动,为文明城市出力,36名各民族群众主动担任社区楼道红管家、微网格长,参与到“五水共治”“五气共治”“道路交通安全整治”“城乡防控日大巡查”等基层治理工作,以主人翁姿态为社区平安和谐作出贡献,形成“被服务者到服务员”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