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4-21 14:23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民宗委
信息来源:
宁波市镇海区以东西部协作为契机,聚焦“产业链贯通、价值链提升、利益链共享”目标,创新构建“五维协同”帮扶模式,通过产销对接、技术赋能、渠道拓展、品牌打造、人才培育等系统性举措,带动超千户果农增收,推动绘就“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新画卷,助力凉山州同心共富。
一、创新“两地仓”模式,实现产销一体对接
以物流网络建设为纽带,推动东西部各族群众经济互通、资源共享,助力凉山等地区优质农产品走出大山,促进民族地区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夯实各民族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通过建立“产地仓+销地仓”双向流通网络,打通农产品供应链条,破解物流梗阻。在凉山州设立智能化产地仓,集成清洗分选、冷链仓储、包装预加工功能,实现农产品标准化初处理;在宁波打造区域性销地仓,依托镇海物流港区位优势,建立辐射长三角的集散中心。两地仓通过数字化系统实时共享库存与订单数据,形成“朝采夕发、按需调配”的敏捷供应链。同时配套激励机制引导市场主体参与,推出“以奖代补”政策,对参与企业按销售额给予最高10%补贴,吸引32家企业入驻,有效降低物流损耗和运营成本,带动物流成本降低30%,产品损耗率从15%降至5%以下。
二、深化技术赋能,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
以现代农业技术推动民族地区传统产业升级,通过“之江同心·石榴红”团队与各族群众结对帮扶,推动民族地区产业振兴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针对凉山果品外观参差、保鲜期短等痛点,镇海区实施“之江同心·石榴红”技术搭桥行动,组建由农科院专家、本土技术员构成的帮扶团队,开展“一县一策”精准改造。在盐源县双河乡黄沙沟村推广矮砧密植技术与有机菌肥替代方案,优果率提升至85%;为金阳青花椒定制“梯度烘干+真空锁鲜”工艺,延长货架期至12个月。同步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实现从种植到销售的全流程监管,推动凉山州当地农特产品获绿色食品认证,为市场转化奠定品质基础。
三、构建多元渠道矩阵,打通市场“最后一公里”
通过展销会、文旅推介等活动,搭建东西部民族文化交融平台,让东部消费者在购买凉山农特产品的同时,深入了解民族文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线上线下一体化布局,构建“核心枢纽+多点支撑”的立体展销网络:镇海区以宁波植物园展销中心为核心,联动骆驼、庄市、招宝山3个分中心,全年举办凉山农特产品展销会、文旅推介会10余场;联合邮政、顺丰等物流企业开通“凉山专线”,推出“产地直采+一件代发”模式,电商订单48小时直达江浙沪消费者。创新社群营销,依托“共富工坊”微信小程序、社区团购群开展“苹果盲盒”“花椒体验包”等趣味营销,复购率超40%。
四、培育电商新业态,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聚焦培养各族“新农人”,通过电商直播将民族文化与农产品结合,既拓宽增收渠道,又增强各族群众的文化自信,为乡村振兴注入民族团结进步的强劲动能。在凉山设立西昌电商飞地孵化园,通过“理论培训+实战带教”双轨制培养本土电商人才。开展“百名主播助凉山”行动,组织镇海MCN机构与凉山青年结对,孵化“阿依莫”“索玛花开”等20个乡土IP账号,单场直播销售额突破50万元。盐源县残疾果农文女士与宁波鑫农味公司签订包销协议,优质苹果通过电商平台直供镇海市场,年销量从3万斤增至12万斤,家庭年收入翻两番。“以前愁销路,现在愁产量不够!”文女士的感慨道出帮扶实效。
五、强化品牌赋能,提升市场溢价能力
以民族特色品牌为载体,将民族特色融入产品设计,通过品牌溢价反哺民族地区发展,让民族文化在现代市场中焕发新活力,系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文化纽带。打造区域公共品牌,统一视觉标识与品控标准,开发深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推出精品礼盒装苹果、青花椒精油等深加工产品。通过标准化品控和文创包装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地方特色农产品实现品牌化转型,有效增强市场认知度和溢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