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打造互嵌式社区工作机制 促进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

发布时间:2025-04-11 14:29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民宗委

信息来源:

分享:

近年来,海宁市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构建互嵌式社区双向融入工作机制,以中心城区代表西山社区为样板,创新“一核三心”民族工作模式,即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思想政治上同心、平台沟通上连心、项目服务上贴心,鼓励各族群众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社区治理,由“被动加入”向“主动融入”转变,由“单向进入”向“双向嵌入”转变。海宁市依托项目化服务放大社区民族工作影响,逐步形成各族群众与本地居民之间相互嵌入、相互融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形成了具有海宁地方特色的互嵌式社区工作机制,让各族群众切实实现和感受到“我在海宁有个家”。 

一、坚持党建引领,构建社区高效协同治理体系。社区建立“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的工作机制,规范化社区民族工作组织架构,成立以社区党委书记为组长的民族工作联络小组,吸纳各党支部、微网格长、驻区共建单位负责人及3名各民族代表共同参与,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网络。2024年在西山社区成立新疆籍人员海宁市党支部,与西山社区党委共驻共建,做好在海宁新疆籍务工经商人员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凝聚作用。社区牵头孵化“温馨港湾”“川渝分会”等8家党组织,强化党组织对民族工作的政治引领,推动社会组织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联合17个社区成立“大西山片区组团治理综合党委”,从公共服务着手,加强工作人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不断增强执行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自觉性。

二、突出需求导向,提供社区精准化暖心服务。打破传统“社区管社区”的局限,深化“五社联动”创建“互嵌互融”的社区共同体建设,将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工作者、社会志愿者和社会资源整合,做到共建、共治、共享,成功培育了全国“四个一百”最佳志愿服务组织“海宁爱心联盟”、浙江省首个新居民社会组织“温馨港湾服务中心”、嘉兴市首个民族社工室“五朵金花工作室”等专业平台。依托社区“爱”“心”“家”三大志愿服务品牌,引入高校专家学者、青年学生志愿者、社会技能人才、爱心人士等资源,设立“919爱心基金”“公益公积金”“社区发展基金”等三大基金,累计募集资金超1000万元,形成覆盖法律援助、就业帮扶、文化融合的全链条服务体系

三、完善制度保障,激发社区共建共治活力。结合社区实际,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纳入社区建设总体规划,把“老百姓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作为一切治理和服务工作的着力点,在构建互嵌式社区中,完善“决策议事”制度,践行“极致服务”理念,建立“民呼我应”机制,建立网格化管理体系,将280多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纳入日常网格服务范围,确保服务无死角。吸纳社区内各民族代表加入居民议事会,制定民族工作例会制度、交友访问制度、维权帮困制度等6项制度,定期召开网格管理汇总会和民族工作专题会,形成“问题发现—协调解决—反馈评估”闭环机制,最终打造出“共事、共建、共享、共治、共学、共乐”的现代化城市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