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立足特色资源禀赋构筑民族团结共富家园

发布时间:2025-03-07 08:21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民宗委

信息来源:

分享:

近年来,龙泉市坚持乡村振兴全域一盘棋,依托民族乡村生态优势和资源禀赋,以水为脉、以菌为媒、以竹为链,不断探索民族乡村发展新思路,构筑民族团结共富家园。

一、以“水”为脉,农旅融合带活水经济

龙泉市竹垟畲族乡是全省18个民族乡镇之一,近年来,该乡依托绿水青山、田园风光等资源,大力开发“水”农旅融合产业,打造“水”景观、推出“水”娱乐,在提升知名度的同时也使农文旅产业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河、岸、序”同治治出美生态,竹垟畲族乡实行“治河、治岸、治序”同步治理,推行水资源生态化、项目化、景观化——投入1000余万元资金建成亲水平台、水上梯田、钢琴浮桥等“横溪十景”;将民族文化融入项目建设,建成“畲”字戏水坝、横跨两岸的铁索桥、10公里生态防洪堤、138米的“天下第一拔”押加场、10公里沿溪休闲游步道和10余处“亲水平台”,创意无限的“凤凰图腾”“水梯田”、水上钢琴浮桥以及溪边1000米的赏鱼长廊等沿溪生态景观带,为游客提供了感受浓郁畲乡风情、观光游玩的绝佳去处。  该乡精心打造推出了集涉水避暑游、休闲游和亲子亲水游于一体的壮村富民项目——玻璃水滑道,乡村旅游产品实现从观光型向综合型方向转变。该项目每年可接待游客2万余人次,年营业额收入达100余万元,净利润可达60余万元,村集体增收15万元。

二、以“菌”为媒,乡村振兴撑起共富伞

食用菌种植是龙泉的一大特色产业,以香菇和黑木耳为主的食用菌在龙泉市种植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年产值超10亿元。在竹垟乡金田民族村,基本上家家户户都种植香菇、黑木耳。近年来,龙泉市通过优化产业扶持政策、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整合科研资源等一系列有力举措,强化要素保障,推进食用菌工厂化建设,推动食用菌产业“提档升级”。去年8月,年产600万棒的智能化食用菌养菌中心在金田村正式投产,成为目前龙泉市最大的黑木耳菌包培育基地,通过菌棒生产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智能化,有力推动食用菌产业化进程。该基地以“企业+强村公司+村集体+低收入农户”发展模式和“10%的入股分红+菜单式扶贫+务工增收”经营模式,每年可带动村集体增收150万元、全乡低收入农户增收185万元,并可带动周边400多户黑木耳种植户增收2000多万元。

 “按照繁忙程度,员工人数维持在50到120人之间,有一半都是本村人。”森旺菇业董事长叶林森介绍,采摘黑木耳一天,每位村民可赚100元。除了在养菌中心里工作,村民也可以从这里购买木耳棒自己种植。“在养菌中心买比市场价每棒便宜1毛钱,还是比较划算的,直接买木耳棒也更省事。”在养菌中心工作的村民周小波说到。2024年,竹垟乡金田村食用菌总产值1200余万元,是习近平总书记2007年调研时的11倍多;金田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万余元,是2007年的近8倍。

三、以“竹”为链  生态经济发展节节高

近年来,龙泉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推进竹材分解点建设,不断健全“竹材粗加工+竹木小微园+竹材精深加工”三级加工体系建设。借此契机,上垟镇供建民族村以竹材初加工为纽带,破解过去家庭作坊“低小散”、产品附加值低的困境,与五都楼村结对共建通天桥竹材初加工点,探索出一条“竹产业升级+生态富民”新路径。 

“我们这里去年加工毛竹2.2万吨,年产值超2000万元,在去年良好发展态势的基础上,今年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投入,优化加工流程,提高生产效率。”供建村书记钟国华介绍,规模化生产不仅提升了竹材利用率,带动毛竹原料价格从每吨500元涨至650余元,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2024年,该加工点积极打造“之江同心·石榴红”共富基地,推出“灵活就业+定向招工”的就业模式,建立共富课堂与传帮带机制,为各族群众开展技能培训,提供就业机会,促进民族融合与就业增收双赢。目前已累计带动周边4个村80余人就业,其中低收入农户10人,人均年增收约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