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多举措探索民族村“抱团”发展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3-21 16:28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民宗委

信息来源:

分享:

面对民族乡村传统农业产业居多,农特产品附加值低,部分乡村农文旅融合度不高,民族乡村自主创收能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苍南县找准民族乡村发展的切入点和发力点,以“打通民族乡村的交通道路+丰富民族乡村的文化生活+助力民族乡村的产业发展”模式,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行动,聚焦民族乡村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示范先行。

一、实施“强村公司”,注入“造血营养剂”。为促进农户增收、壮大民族村集体经济,苍南县探索“民族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引领发展模式,在岱岭畲族乡引导全乡7个村联合成立强村公司,整合各村资源、优势互补、抱团发展。强村公司以公司为平台,对各村特色农产品进行收购、加工、推广与销售,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为畲乡生态农产品出村进城架起桥梁,公司盈利各村平均享有。自公司建成以来,已累计为村民提供50多个就业岗位,人均年增收约2万元。依托强村公司,岱岭畲族乡还打造了谷里云遮共富工坊,带动云遮高山大米、瓦嬷番薯干等农产品销售超180万元,辐射带动村民就业增收。同时,岱岭畲族乡深化“党建+统战”联建,推动20家金融机构认购40亩“共富田园”,促进村集体增收,盘活闲置空间发展来料加工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二、实施“飞地孵化”,注入“造血催化剂”。作为畲族聚居的民族村,苍南县赤溪镇流岐岙村全村90%以上村民以紫菜养殖为主要收入来源,养殖总户数203户,养殖面积达1.5万亩,村内拥有数十座大大小小的紫菜育苗厂,是大渔湾主要育苗产区之一。探索“抱团发展+飞地孵化”模式后,流岐岙村依托龙港小微园项目、龙湾中心区域商务写字楼等山海协作平台,灵活设置股权,享受到“消薄飞地”红利,解决了村内没有原始积累、无资可出的难题。通过拆除原有的“小散乱”的厂房,流岐岙村建设了一个集育苗、研学、旅游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园区。项目完成后,预计年总产值达160万元,村集体年收入20万元,有效带动村民增收及村集体经济发展。苍南县民宗局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苍南县46个民族村已实现发展项目全覆盖,其中参与龙湾飞地抱团项目18个村、参与龙港小微园抱团项目18个村,每个村年经营性收入均达到10万元以上。

三、实施“旅游经济”,注入“造血加速剂”。苍南县莒溪镇溪东村素有“莒溪门户”之称,整村保留有完整的畲语、畲舞等民族风俗习惯。溪东村以畲族文化为核心,打造“畲族特色美丽乡村”,并组建溪东村畲歌舞团,建成溪东村族文化广场,推出特色族风情民宿,打造美丽滩林景观,谋划最美滩涂经济,开办承接企业团建、婚纱摄影、溪心体育、露营基地等拓展项目,累计为低收入农户提供35个就业岗位,人均年增收2.2万元,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6.2万元。如今,溪东村已成为桥莒线网红打卡点。为了更好发展民族村文旅产业,针对民族乡、民族村山区封闭空间交通壁垒,苍南县民宗局联合交通等部门,全面提升168黄金海岸线、玉苍山景区、渔寮景区、炎亭景区等旅游重点区块交通基础设施,公路管网总里程约330公里,为民族乡村发展插上腾飞翅膀。此外,全县还投资2亿元建成7个民族乡村旅游典型示范村,共接待游客16多万人次,旅游收入36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