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驱动 文化赋能——泰顺县奋力打造“互嵌融合、创新发展”共同富裕县域样板

发布时间:2025-10-23 08:41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民宗委

信息来源:

分享:

近年来,泰顺县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下得来、稳得住、富得起”殷殷嘱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扣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锚定“民族乡村振兴、民族产业盛兴、民族文化复兴”主攻方向,推动民族乡村从“强城”夯基到“兴村”蓄势,再到“融合”聚变,成功打造“互嵌融合、创新发展”共同富裕先行示范泰顺样板。

近日,在省民宗委、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的精心指导下,泰顺县圆满承办了2025年浙江省畲乡农民丰收节暨“话共富·促共融”恳谈活动,活动通过搭建“同心共富”联盟、数字创客联盟平台,设立多民族聚居村共富基金2000余万元,促成“同心共富”合作项目10个,全景描绘“浙里秋收、丰物泰顺”动人图景,探索温州地区民族乡村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的新路径。

一、勇担发展使命,推动和美畲乡精彩蝶变。始终忠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下得来、稳得住、富得起”重要指示精神,多措并举推进民族乡村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一是坚定不移走好“集聚融合”发展之路,20多年来,泰顺县纵深推进共富大搬迁五次迭代升级,12多万人下山发展,各族群众打破空间限制,真正走在一起、聚在一起、融在一起。二是坚定不移做强“一镇一品”示范引领,将“一镇”融入“一轴”,谋划助推总投资4.21亿的5大重点项目,司前畲族镇成功入选新一轮省级中心镇名单。将“一乡”做成“一景”,深入实施全域景区化改造提升,竹里畲族乡成功获评浙江省5A级景区镇。三是坚定不移绘就“特色兴村”振兴蓝图,以和美村寨建设提升行动为抓手,先后创成国家、省级民族特色村寨7个、A级景区村庄14个,辐射带动周边各村全域提升。

二、深耕产业驱动,夯实民族乡村共富根基。始终致力于生态产业与文化旅游有机融合,创新“农业+”“文化+”“旅游+”发展新模式新途径。一是紧抓“用工、就业、增收”三不愁,不断深化“3+3”生态工业体系,提质升级竹木加工坊23家,增设就业岗位2000余个,农户年均增收3.5万元,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二是紧抓“科技、标准、规模”三要素,聚焦“6+X”生态农业产业体系,深度推动科技品牌双向赋值,建成中蜂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成功注册“泰顺猕猴桃”国家农产品地理标识,联片发展有机农业基地2万亩,带动农户年均增收超万元。  三是紧抓“文化、文旅、文创”三亮点,围绕“逗趣乐园”文旅发展定位,把“畲乡大舞台”、畲服体验馆等27个文化载体做成常态;引进“廿四田里·自然社区”项目,打造民族乡村农文旅融合样板;让连续举办21届“三月三”提升为“畲乡奇妙游”IP,综合收益达1500万元;用当地内容编辑首部音乐剧《有凤来仪》,畲歌跃上非遗名录,畲绣走向国际舞台。

三、创新发展路径,共筑民族团结幸福家园。始终坚持以品牌创新激活发展新引擎,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走深走实。一是探索“好机制”精准开路,积极探索重点部门开门问诊帮扶、重点产业支持结对帮扶等创新机制,“同心共富·百村结对”行动实现辐射收益回报超500万元;优先整合村集体资产、区域协调资金等资源,抱团设立共富基金,优先发展光伏项目,投资收益超6%。二是搭建“新联盟”串联发展,以“1+5+N” 同心共富联盟串起“司竹一体化”等5大示范带,形成邻帮邻、一村帮一村的串联共富场景。以数字创客联盟搭起青年返乡的“跳板”,以“乡咖、乡创、乡建”推动青年与乡村创新链接、深度对话,实现“双向奔赴”。三是唱响“金品牌”点亮全域,聚焦打造“同心共富”品牌矩阵,司前—竹里获评全省首个各民族共同富裕团结进步精品带(区),泰顺县税务局成功申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3个点位列入省级民族工作重点点位;山友共富基地等66个“之江同心·石榴红” 品牌阵地遍地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