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花开、百姓富足”——杭州市临平区绣娘团“绣”出乡村振兴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5-10-17 17:04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民宗委

信息来源:

分享:

作为中共杭州市第一个村支部诞生地,临平区崇贤街道鸭兰村正以一枚绣花针为笔,以民族团结为墨,绘就一幅“石榴花开、百姓富足”的乡村振兴新画卷。这座红色村庄在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赋能下,探索出一条“红色教育、文化聚力、产业富民”的共富新路,而多民族“绣娘团”,正是这幅画卷中最动人的笔触。

一、匠心传承,“绣”心赋能

鸭兰村有一片近300平方米的刺绣基地,用以承接各种来料加工及外贸订单,让村里闲赋在家的妇女可以通过绣花、钉花等手工活挣钱,拓宽鸭兰村妇女就业途径。近年来,在街道统战部门牵线下,非遗传承人曹国花牵头组建“邻里绣娘团”,吸纳苗族、畲族、布依族等8个民族的30余名妇女,不同民族的绣娘齐聚在刺绣基地,相互借鉴,进步神速。

一枚绣花针,串起各族姐妹的心,更串起致富梦想。“邻里绣娘团”不仅通过开设“石榴籽课堂”,邀请高校专家传授苏绣技法,推动苗绣与杭绣融合创新打造“石榴红”文创品牌,开发亚运福娃、红旅丝巾等30余类产品同时联动电商平台开展外贸业务,年销售额突破300万元。绣娘年均增收2.8万元,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80万元,同比增长27.95%,真正实现“守着家、抱着娃、绣着花、养着家”。

二、同心致富,“绣”见未来

走进鸭兰村“邻里绣娘坊”,苗族绣娘潘兰梅正低头绣制的一幅苗绣党旗格外醒目。这是绣娘团为中共杭州市第一个村支部成立98周年献上的特殊礼物,也是基层统一战线推动“红色基因”与“民族团结”深度融合的缩影。“过去在老家绣衣襟,如今绣的是致富路。”她笑着说。自加入绣娘团,她年均增收超2万元,不仅供女儿上了大学,还翻新了老家的木楼。

每天上午,潘兰梅都会早早地到基地取版,与姐妹们一边聊天一边绣花,她还能说一口流利的崇贤话,“我这个话是姐妹们教我的,一起绣花,你一句我一句,我慢慢就会了,有时候我还教她们说苗族语言呢。”从传统的绣手绢、绣花鞋、绣花裙,再到绣帆布袋、绣旗袍、绣丝巾……邻里绣娘团通过开展手工刺绣培训、创建非遗体验基地、绣制红色鸭兰文创产品等,让鸭兰村一带的绣娘们坐在一起、聊在一起、心在一起、致富在一起,“绣”出红色鸭兰新图景。

三、文化破圈,“绣”声远扬

作为“浙江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基地”,鸭兰村致力于弘扬和推广民族传统刺绣文化,推行暑期假日课堂文化体验活动,邀请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鸭兰薪火”红色研训团的同学们,以“认知-体验-共创”为主线,沉浸式品味刺绣文化盛宴,民族团结的种子在青少年心田悄然扎根。当绣娘们用针线将石榴籽绣在绸缎上时,她们也在鸭兰村的土地上“绣”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层实践在这里,红色基因凝聚向心力、统战创新激活生产力、民族文化焕发生命力。

这幅“民族同心·鸭兰共富”的新画卷证明:当基层统战的纽带连接起每一个奋斗的个体,乡村振兴的故事便不再只是经济数据的增长,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诠释。而这枚穿梭于丝线间的绣花针,正以最温柔而坚韧的力量,绣出江山如画、百姓安康的时代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