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9 11:00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民宗委
信息来源:
近年来,武义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以“百里廊道”建设为抓手,深化“之江同心·石榴红”品牌建设,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有力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加强政治引领,开创民族团结工作新局面。一是健全工作机制。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始终,优化调整县委统一战线工作(县委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和工作职责,县内11个民宗工作重点乡镇成立民宗所,推动县乡村上下联动、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宗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局面。二是夯实共学基础。利用外出考察、“之江同心·石榴红”宣讲活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培训班、民族故事分享会主题实践等多种方式广泛开展民族共同体教育、各乡镇(街道)等民族重点工作单位发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共涵盖人群超3500人次,共画“同心圆”。三是积极培育示范典型。先后培育省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1名、省级民族乡村共同富裕精品带1条、省级民族乡村共同富裕点5个、省级民族乡村振兴试点5个,建成国家级、省级特色民族村11个,A级以上景区村全覆盖,展现了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局面。
二、加强产业培育,激发民族乡村发展活力。一是加大扶持力度,助推产业繁荣发展。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民族乡村振兴特色发展的实施意见》,衔接推进民族乡村振兴发展资金增加至200万元,积极向上争取资金项目,改善南部山区发展条件,以“百里廊道”为抓手,高质量实施民族乡村振兴示范行动,持续推动特色农业、文旅休闲、电子商务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实施荷丰村农光互补、周处村高端水果基地、车门村共享民宿、锦平村石蛙养殖基地、西畈村电商文化基地等共富项目,每年能为各村集体增收10万余元。二是助推文旅融合,探索共富新路径。积极发展旅游景点和特色民族餐饮,提升打造精品乡村民宿,增加群众收入,进一步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举办畲族“三月三”风情文化节、蚕桑文化旅游节、畲乡丰收节、“名家画畲乡”大型画展等大型活动,放大民族节庆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收集整理108种二十四节气畲族小吃,创建“宣平小吃”公共品牌,年销售额超4亿元。开发梁家山“白金宿”、牛头山鸟巢“金宿”、青枫谷“银宿”等覆盖多层次需求的民宿30余家。推出特色旅游线路,丰富传统乡村旅游点和一大批新业态成为网红打卡胜地,让游客在民俗体验、美食品鉴、互动体验、文化熏陶中领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今年以来,全县民族乡村旅游总收入超3000万元,民族团结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实现“双丰收”。三是聚焦乡村振兴,推进各民族共同富裕。始终把发展产业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依托江下的莲子、车门的茶叶、金山尖的番薯、锦平的蚕桑、锦源的枇杷、柘坑的辣椒,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特色。如江下村以十里荷花民族团结共富基地“莲”通了乡村的“致富路”。以“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辐射带动周边村庄发展“荷花经济”,打通荷花种植、直播带货、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等产业链,延伸出鲜切花、莲蓬、莲子酒等衍生产品。柳城镇以十里荷花景区串联起小黄山精品民宿、梁家山景区、江下畲族特色村寨、前湾红色主题公园,形生态成产业集群年均吸引游客100多万人,实现1亿多元收入。
三、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共建相融互促的精神家园。一是以活动为牵引。丰富文体活动,深度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利用重要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组织开展技能服务培训会、惠民政策宣传会、百姓春晚、周末文化广场等50余场大型富有特色的群众性文娱活动,着力将民族团结教育延伸到“毛细血管”,让各族群众对党的民族政策 “看得见”“听得清”。二是丰富活动阵地。依托景区景点、博物馆、革命纪念馆等平台,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民族团结“主题公园”。在民族工作重点地区建立石榴红阵地,形成社区各民族群众志愿服务关爱体系,涵盖生活照料、政策宣传、节日问候、健康关怀、休闲娱乐、就业指导、法律援助七大服务板块,累计服务群众超5000人次。开设“同心研学”路线,组织3000余名学生走进骆驼九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展厅、柳城镇,将民族团结与文化历史、德育教育集于一体。三是在“融”字上求实效。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本着“民族团结一家亲”理念,在县内柳城镇中心小学、桐琴镇中心小学率先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在课堂中融入民族历史、学唱民族歌谣,开设射弩、打陀螺、板鞋竞速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学生的心灵里开出绚丽的民族之花。联动新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古勒阿瓦提乡第一小学开展“云端”庆六一、鸿雁传书、云端共读红色经典、互赠小礼物等列活动10余场,增强两地学生的民族大团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