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8-15 15:03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民宗委
信息来源:
金华市是全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截至2024年5月底,金华常住少数民族人口78.21万,其中户籍人口5.22万,流动人口72.99万,同比2023年增长13.59%。近年来,金华着眼电商大市和世界“小商品之都”特殊定位,创新开展社区民族工作标准化体系建设,积极构建多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全面形成“我们都是一家人”的和谐共融局面。
一是组织建设体系化,实现“单一被动”向“多元联动”转变。建立健全民族工作协调机制,以“书记抓抓书记”压实工作责任。建立“党建+单元”体系,义乌、永康等地在680个党群服务中心、7.45万个“最小单位 ”打通民族工作“最后一纳米”。压实民族工作三级网络两级责任制,市县两级党委全面落实“六个纳入”机制;广泛吸收热心民族公益事业的社会各界群众做民族工作,变“工作对象”为“工作力量”。
二是工作内容标准化,实现“粗放管理”向“精准服务”转变。探索开展“社区民族工作‘1+3+3+N’指标体系”标准制定,从阵地、队伍、机制等方面构建全方位、可量化、可执行的标准体系。婺城区玉龙社区“民族融合四点半学校”,解决新婺城人子女1138人次放学后无人接送、无人照护等问题;金东区金都美地社区建设“百步便民服务圈”,年均为新金东人提供各类服务5000余人次;义乌市鸡鸣山社区上线“千籽环抱”应用场景,数字赋能为新义乌人年均解决各类问题1000余个。
三是阵地培育品牌化,实现“点上开花”向“连点成景”转变。全域推进“之江同心·石榴红”民族团结阵地和共同体意识“一小时和融圈”培育。金华市“诗歌小镇”民族团结研学路线、东阳市“红色岁月”民族团结主题教育线路、义乌市“‘一芯两翼’和融圈”每年让百万各族干部群众接受沉浸式民族团结教育体验,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面融入。
四是工作机制规范化,实现“临时应对”向“长效机制”转变。立足群众所思所需,健全完善“三张清单”和“五社联动”机制,开展“民呼我应”服务,让各族群众不但进得来,更能留得住、富得起和融得好。
下一步,金华将着力打造社区民族工作标准2.0版,发布《“八婺·石榴红”社区建设与服务规范》地方标准,培育更多各民族全方位融入的互嵌式样板社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金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