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7-02 09:47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民宗委
信息来源:
永康五金技师学院是浙江省一流技师学院建设单位,现有各族学生5843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237人,24个民族成分。近年来,该学院紧扣“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以“东迁西归”各族青少年技能培训项目为载体,扎实落实“三项计划”,以技促融、东西交响、共富共行,形成了职业教育赋能各民族繁荣发展的实践样本。“东迁西归”各族青少年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既是职业教育工作的创新探索又是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重要切入点和发力点,入选国家民委“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2023年全国试点示范项目”,系浙江唯一。
一、合力提升东西协作,以技促融“手拉手”
山海相连,双向奔赴。瞄准中西部职教学生“技能提升难”“就业难”、东部企业“高技能人才少”“需求大”等问题,积极推进东西两地开展跨省域学生培养、技能提升、创业孵化等项目,累计交流协作38次。如与纳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展结对,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480万元,建设2000平方米数控产教融合基地,选派2名专业技术人才驻校开展教学帮扶和运行指导,自2023年“东迁西归”项目在纳雍推行以来,纳雍职校第一批68名“东迁”学生,已有42名取得中级技能证,累计传帮带培养各民族师生近200名。
供需同频,联合办学。在“生源共享”的协作理念下,由技师学院挂单,西部职技校揭榜申领进行靶向精准招生,与云贵川皖赣5省份10所职业院校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建立以永康五金技师学院课程体系为主的“2+1+2”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已在西部完成2年教学的职教学生提供1年跨省工学交替、顶岗实习课程,并为有更高技能需求的学生开展2年高职教育和高技能培养。现已联合招录各民族学生2500余人,依托该模式,职校毕业生中高级技工数增加40%以上,薪酬提升超50%,达到6000-8000元/月。
资源共享,课改同步。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东西协作联合培养的全过程,形成“民族团结进步课程教材共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育、教学过程共管”长效机制。相继通过“云上课堂”方式上线“民族团结进步”系列课程17门共70课时,组织教师开展授课178节,组织民族青年赴省内外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考察学习7次。与合作企业根据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共同研制培养方案、开发课程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实现“入学即入岗、毕业即就业、专业即产业”。深入剖析五金制造业所需技能人才特点,协同研究编制产教融合课程体系,累计建成由6个通用知识基础模块、21个专有技能特点模式构成的课程体系,58本教材入选浙江省精品教材、5本入选“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书目。
二、深入推进产教融合,以技立业“百花开”
双融共育,打造各民族技工摇篮。发挥永康工业产业业态多、民营经济活力强的优势,扎实构建产教融合、校企融合的“双融”育人模式。坚持围绕产业办专业、产业兴专业,把课堂建在生产线上,目前五金技师学院拥有各类专业达21个,全面覆盖五金产业链。学院与当地69家规上企业合作,实施“新型学徒制”培养模式,促进产业需求、职校需求以及各族青年需求的“三向对接”。目前,中西部合作院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100%,企业满意度达96.8%,每年为企业输送上千名高技能人才,毕业生中6500多人成功创业。
三场共训,培养“大匠心”人才能手。创设“技术难题攻关场、新品研制试验场、技能人才训练场”,全面承接和引入精密加工、技术改进、产品研发等项目,培养能操作、能设计、能创新、能协作“四能型”高素质技能人才。同步加强以赛代训、以赛促训工作,创新举办工程师(技师)大会、“永武缙五金工匠”跨区域技能大比武等活动,累计参赛的各族青年学生达800余名。2023年,在永康承办的第二届浙江省技能大赛中,7名民族青年获得5金1银1铜。
四融共建,构建常态化发展机制。基地建设融合,与100多家企业合作设立实践基地,与9个行业协会、32家企业共同建立现代五金产教合作联盟。产教资源融合,推动课程“模块化”整合、教材“立体化”呈现,如模具专业开发了232个项目教学资源,并面向全省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双师”培育融合,组建“名师”“大师”工作室,双师指导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如帮助企业将电镐支架日产量由240只/组提高至420只/组。工学交替融合,校企共同开展技能考核,依据成绩定岗定薪。该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浙江省职教大会、国际产教融合论坛上作典型发言。
三、坚定目标共同繁荣,以技致富“前景明”
着力打造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创新开发“东迁西归·各族青年技能人才培养职教协作”应用,归集企业用工需求、技能人才信息、人才优惠政策等7大类数据,打造“东西平台招生+协作互动培养+就业发展西归”的全周期人才服务链,广泛开展“互联网+同步课堂”,由永康专业教师担任技能课主讲、中西部教师担任线下辅导,将技能培训植入学生学习全过程。现已上架课程92门,开展远程技能交互式学习的民族青年达11000余人次、每年开展实训车间直播教学300余次。相关组件在IRS系统上被宁波、丽水等地申请使用。
着力畅通各族青年阶梯式“成长通道”。围绕工作经验、技能等级、学习积分、企业评价、荣誉积累等五个维度,设置“金银铜铁锡”五级“技工码”,为其推送“量身定制”的技工等级、学历提升个性化方案、培训计划及职业发展建议。目前,已为合作联盟内8000余名民族青年针对性推送技能学历提升、培训计划及职业发展建议,实现技能等级提升。明确技能培训与学校教育的认证和转换机制,畅通技能培训、学历提升双向转换通道,激发技能人才终身学习动力。预计“东西协作”框架内每年有1000余人实现技能学历“双提升”。
着力实现高质量就业“扩中提低”。会同中西部协作地区完善创业培训、管理顾问、财务咨询、金融扶持等方面的“西归”民族青年技能人才返乡支持保障制度50余项,助力“西归”学子更好创业反哺家乡,形成“培养一个,带动一片,富裕一地”的生动实践,为中西部经济崛起不断注入人才“活水”。目前,已提供中西部地区各民族学生归乡就业创业在线指导37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