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市革新“五项管理”,推动民间信仰场所规范化建设

发布时间:2024-07-11 17:20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民宗委

信息来源:

分享:

近年来,平湖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国宗教工作会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民间信仰事务管理的意见》等工作要求,因地制宜、守正创新,持续强化“五项管理”,提升民间信仰活动场所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水平,努力开创民间信仰管理工作新局面。

一、分类指导,强化民间信仰场所主体管理

一是按照《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民间信仰事务管理的意见》、《浙江省民间信仰场所登记编号管理办法》要求,摸清场所底数、历史沿革、信仰特征、影响范围、建筑面积等情况,汇总建档并每年更新,全面掌握镇域民间信仰活动场所情况。二是按照“因地制宜、疏堵结合、分类指导、规范管理”的要求,通过“并、合、留、改”四项举措优化民间信仰场所布局。去年以来,开展了三处未登记民间信仰场所合并工作试点,确保无新增未纳入登记的民间信仰场所。三是建立村社区、综合执法联合巡查制度,严格控制民间信仰场所(含未纳入登记的民间信仰点)新建、迁建、扩建、重建底线,如有发现未经审批新建场所等情况,即刻开展取缔整改。

二、多措并举,强化民间信仰场所安全管理

一是建立安全隐患通报机制。每月对发现的安全隐患问题进行分类汇总,在月度例会上通报晾晒,同时会同纪委开展隐患漏洞回头看,督促整改,有效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压实主体责任。每年签订民间信仰场所安全责任书,严格落实“三人驻堂+警员”制度,常态化开展场所安全检查,严格落实每月一次消防联查,半年一次建筑安全联查,有风险及时排除,有问题及时整改。三是实战演练常态化。举办场所安全演练,每年举办消防安全演练、防恐防暴演练、应急逃生演练等至少16次,覆盖了全域民间信仰场所所有管理人员以及部分信众代表,提升民间信仰场所安全人人维护、安全问题人人重视的思想意识。

三、科学有序,强化民间信仰场所活动管理

一是建立事前审批制度。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举办、谁负责”的原则,要求提前15天做好活动报备工作,包括详细活动方案和安全工作预案。二是精密筹备活动。按照活动方案和安全工作预案的要求,联合公安、综合执法、市场监管、消防,做好现场秩序维护、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工作,确保活动全程安全有序。三是事后总结宣传。对于民间信仰活动的盛况和其宣扬的向上、向善的文化价值进行挖掘提炼,积极组稿进行多渠道宣传,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法治先行,强化民间信仰场所价值观引领

一是通过开展国旗、宪法和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进场所活动,促进民间信仰场所与社会主义发展相适应。如每逢国庆、建党等重大节庆日,民间信仰场所举办升旗仪式。二是发挥场所文化宣传栏、展示墙等平台作用,开展法律普及、反邪教、反诈宣传工作,培养信众法治意识、安全意识;公示场所财务、消防和文物保护等制度,引导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合法合规运行。三是鼓励场所挖掘、传承各自所尊奉神祗的传统美德,发挥民间信仰崇德、宽容等道德教化作用,形成向上、向善的道德伦理力量,营造友善互助、平和报本的和谐社会氛围,重塑民间信仰新形象。

五、文旅共建,强化民间信仰场所文化管理

一是积极推动“一场所一景观一故事”建设,组建专业人士参与的平湖市民间民俗文化研究会,挖掘收集场所故事,总结提炼其蕴含的价值和意义,编排展演如《施公镇海》《龙旗龙伞舞》等优秀节目。二是融合多彩文化,结合农民画、手马灯等民间艺术,打响“之江问道·一览非遗”品牌,其中马厩大王庙庙会衍生的“手马灯”节目更是走上了全国舞台,荣获了2014年北京龙潭庙会金奖。三是赋能乡村振兴,将民俗文化注入涵育乡风文明之中,创新打造“一庙一景两空间”民间信仰文化交融带,把刘公祠与南宋风情街、游抚庙与汉塘河廉洁文化园有机结合,每年吸引大量游客慕名而来,客流量达几十万人次,积极助力乡村振兴和文化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