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市以“三个聚焦” 托起民族乡村共富梦

发布时间:2024-06-04 08:42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民宗委

信息来源:

分享:

近年来,海宁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县创建为契机,不断深化山海协作,积极探索对口援建、同心共富新模式,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一体化发展。

一是聚焦要素保障,夯实民族乡村“共富”底盘。强化制度保障,海宁市制定了《海宁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县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并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党委牵头、政府推动、多方参与、层层落实、协调推进的工作格局。加快重大项目建设,以精准帮扶为目标,促进各族群众增收为核心,采取资金扶持、技术指导、生产指导等多种支援手段进行帮扶,在助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上,积极探索优势互补的对口援建渠道,将“飞地抱团”消薄项目作为深化“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的重要抓手,连续四年为武义县七个畲族结对村现金分红共计160万元,成功助推大田乡白衣坑村金丝皇菊种植、桃溪镇锦源村莲子采摘及枇杷基地、坦洪乡西畈村“乡村直播间”等一系列特色产业项目的蓬勃发展,为“山海共富”注入了新活力。

二是聚焦多元优势,激活民族乡村“共富”功能。海宁市依托山海协作消薄飞地项目分红等形式,聚焦武义县经济薄弱村,帮扶资源精准释放,聚焦聚力农业产业化,农村资产盘活等高效能发展路径,增加民族村集体收入。如针对武义县的大路山村200多亩蟠桃没有市场销路,整体经济效益不稳定,海宁市以“飞地抱团”消薄项目——双腾产业园四年投资收益分红30万元为启动资金,支持和指导大路山村用于露营基地等农旅资源的开发,提升乡村旅游业发展质量,每年能为村集体经济带来3万元的稳定收益。支持民族乡村因地制宜,将生态等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如助力武义县坦洪乡塘齐自然村将香榧特色产业发展其独有的高山优质农特产品牌,通过设置对口援助专柜、组织爱心企业认购、社区团购的多种形式,在观潮节、梨花节、蚕花庙会等活动期间,集中邀请武义县的7个民族村带着各自的农特产品来到现场进行展销,拓宽渠道、增加销量,做强农特产品牌,助推民族村集体经济发展。

三是聚焦全面帮扶,拓宽民族乡村“共富”路径。2018年以来,海宁市委统战部(民宗局)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委统战部关于民族乡村振兴“双百村结对”“同心共富·百村结对”行动帮扶工作部署,做大资源帮扶资源库,并以“百企结百村,消灭薄弱村”专项行动,结对帮扶民族村活动等系列工作为抓手,分别与丽水县莲都区老竹镇赤坑村、遂昌县大柘乡柘溪上村结对,并落实帮扶资金共计60万元。目前,帮扶项目已带动超过1600名畲族群众实现增收,占全县畲族群众总数的15%,让更多各族群众在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享受到了“共同富裕”的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