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6-27 15:31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民宗委
信息来源:
近年来,武义县以“三月三”民俗活动为载体,聚焦文化味、产业味、共富味,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升、民族文化活化提升、特色产业创新提升,以有形有感有效的工作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响武义县民族乡村振兴实践品牌。
一、擦亮民族乡村文化底色。一是理论成果持续转化。配套开展百村论坛、“之江同心·民族融合共富”座谈会、“畲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讨会等子活动,来自全国民族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乡村振兴、民族融合、文化传承等开展座谈研讨,共征得各领域专家学者所著论文10多篇,为各领域各部门研究民族乡村振兴工作提供有效参考。二是民族文化充分展示。举办名家画畲乡大型画作展等,推动畲族文化保护传承。共拍摄、编辑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微电影、宣传片和山歌集等影视、书籍作品100余部,全面展示畲乡民俗风情。三是文化创新持续迸发。加快推动民族文化传承有形化、展示载体化、成果品牌化,通过一个宣平小吃公共品牌、一系列非遗文创产品、一批热门打卡点、一系列“五畲”品牌、一批重点文化企业、一群“畲乡主播”培育等,激发民族文化无限活力。如成立畲韵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推出畲族传统婚嫁体验、民族研学等产品,实现了文化资源从出圈到变现。
二、提升民族乡村产业特色。一是打好同心共富项目基础。注重释放活动红利,在省市统战部、民宗委(局)等有关部门的直接推动和牵线搭桥下,“双百村结对”“同心·聚力”结对等行动深入推进。近年来,共对接资金2000余万元,落地项目52个。其中,荷丰村农光互补、周处村高端水果基地、车门村共享民宿等共富项目,每年为村集体增收20余万元。二是打造特色旅游共富线路。结合“三月三”畲歌会等“展演+体验”活动,推动跨区“客源引流”合作,联合丽水老竹、丽新、板桥三乡镇推出“竹柳新桥”特色旅游共富路线,充分融合畲族文化、山区自然风光和民俗活动,推动民族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今年以来,共吸引游客1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200余万元,带动增收400余万元。三是拉长“三月三”活动产业链。立足“三月三”品牌,植入市集经济、直播经济、音乐经济、小吃经济等潮流元素,多维度拉长产业链,形成吸引县内外游客的“大磁场”。如投资400万元建设宣平小吃街,仅“三月三”当天销售额突破20万元,“宣平小吃”年销售额超4亿元。
三、做足民族乡村共富成色。一是助推民族乡村建设。以举办“三月三”活动为契机,重点围绕民族地区特色风貌升级、美丽乡村建设,全市率先制定民族乡村振兴百里廊道示范带规划,结合旧村改造、全域土地整治等项目,每年投入各类资金近1.2亿元,推动“一村一品”建设。目前,全县民族村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以上达85%。共建成国家级、省级特色民族村11个,A级以上景区村17个,数量居全市第一。二是提升民族乡村知名度。“三月三”活动举办地选取全县民族乡村精品村,采取同步线上图文直播的方式,让游客近距离感受武义民族乡村改革发展成果。今年“三月三”系列活动获中央电视台、人民网、中国新闻网、浙江新闻联播等中央省市媒体关注报道,全网阅读量超300万,进一步提升武义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三是搭建横向交流平台。活动成功搭建起全省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交流合作的平台,通过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乡村振兴”等主题的研究和探讨,不仅为武义民族地区发展贡献了宝贵的经验,也推动了全省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