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聚焦“345”模式,深入推进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

发布时间:2024-04-01 08:58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民宗委

信息来源:

分享:

近年来,东阳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治校教学全过程,以“三建联动”“四频共振”“五彩同育”的“八婺同心·校园共融”培育为抓手,全面促进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

一、“三建联动”夯实民族团结根基

将民族团结教育与学校党建、思政教育和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做到同谋划、同安排、同部署。一是坚持党建领航。东阳市构建教育工委、统战部、学校支部三位一体的民族团结进步联创体系,把民族团结教育融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抓党建基础促民族团结,以精准精细服务、亲情式教育助力各族青少年融合互爱、成长成才。二是发挥思政主渠道作用。把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融入学校思政教育,从培养习惯、拓展思维、塑造人格三方面入手,树牢“同心”价值理念,引导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增进“五个认同”。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中西部学校教师团队结对交流,通过“带课”“带研”“带学”“带果”研修,打造“复合型”教师队伍。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列入全市师资培训和教学评比,近年来全市以民族团结主题参与教学评比并获得市级一等奖的教师共计28人次。

二、“四频共振”奏响教育和融乐章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让各族青少年“进得来、留得住、融得好”。一是校园共筑。打造一批石榴红工作室、多彩创意空间、民族团结石榴园等阵地,鼓励全市中小学师生共同参与布置校园文化节点,着力提升校园民族团结育人氛围,巍小白溪江校区等3所学校获评省级民族团结进步重点培育单位。二是资源共享。发挥集团化办学优势,统筹学校周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为各族青少年提供更优质更均衡的教育资源,推进民族团结与教育教学同推进、共发展。三是文化共融。在“开学第一课”上,引导各族学生弘扬“崇文重教、勤耕苦读”的优良传统,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深入探索“学科+”教学模式,编写《石榴籽》《石榴花开》等校本教材和活动手册,普及中华民族发展历程和风俗文化传承。四是交流共乐。深化东西部交流协作,借助“互联网+”同步课堂,实现线上互研、云端共享,推动“东南之秀”“结伴成长”长效机制落实落地。开展“聚爱之光·点亮梦想”圆梦行动,温宿、东阳“新”在“浙”里技能交流等活动,积极助推各族青少年双向交流。

三、“五彩同育”培养全面发展少年

坚持将民族团结教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以五彩节日为契机,增强各民族群众共居共学、和乐共融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一是童心铸魂育初心。坚持各族学生“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吃一桌饭、同过一个节”,充分利用红军长征博览城、党史馆、金佛庄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资源,守好“红色根脉”,培根铸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是“石榴籽+”课程助“双减”。以落实“双减”政策为契机,构建完善“石榴籽”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打造民族器乐社、传统体艺社、合唱团3个百人社团,开设扎染、舞蹈、书法、乐器、刺绣、泥塑等10余个课程,寓教于乐。三是融情夏令营促成长。连续举办6届“小候鸟”夏令营,除课业辅导和安全教育外,还精心组织各族青少年开展非遗讲座、沉浸式访学、民俗体验等活动,累计服务各族青少年1600余人次,逐步增强青少年的凝聚力。四是家校竞技展风采。定期举办体育节、民族文化艺术节等大型活动,学生、家长齐聚一堂,共同竞技表演、文化展示,组织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结对家访,在各族学生互助共学,各族家长互鉴共赢中,形成良好的民族团结家校关系。五是劳动实践筑团结。围绕“1+4+N”(即劳动教育体系化,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力量,N项劳动课程),发挥劳动教育综合育人作用。如横店镇集聚影视、理事、军事资源,打造“皇家农夫”“职业体验”“百工巧匠”“生活达人”等特色劳动课程,推进各族青少年劳育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