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编织城市社区民族团结“融”情记忆

发布时间:2024-12-27 10:53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民宗委

信息来源:

分享:

近年来,海宁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着力深化互嵌式社区双向融入机制,依托项目化服务放大社区民族工作影响,围绕“劳动就业、子女入学、就医养老、权益保障、特殊需求”等五方面形成服务清单,“邻里互助、文化交流、民俗体验、文明创建、志愿服务”等五方面形成项目清单,逐步形成各族群众相互嵌入、相互融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使社区成为各族群众共建共享、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推动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一是执“跨域融合”之笔。“汉族服饰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从古朴典雅到融合多元文化元素,每一次的变化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来自长安镇港湾社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员邵卓正在文海社区向各族青少年介绍汉服的演变历程。此次活动由港湾社区联合多个兄弟社区共同举办,合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进一步促进各社区实现资源共享,海宁市以西山社区、港湾社区为“领航者”,分别联合所在辖区多个城市社区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区联盟,通过组织联建、服务联做、公益联办等方式推动着各社区跨越界限、打破壁垒。今年以来,社区联盟已开展各类交流活动50余场,参与人次达3000余人。

城市社区民族工作犹如一曲交响乐,不仅是内部乐章的和谐共鸣,更是不同“跨界”旋律的悠扬交响。“我们与杭州市钱塘区白杨街道建立了社区民族团结共建机制,通过共塑品牌、共享阵地、共育队伍、共促交流的模式,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不断推动跨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协作。”海宁市长安镇统战委员范良波娓娓道出。

二是挥“治理融入”之墨。“社区不止向各族新居民宣传本地教育政策,帮助他们了解入学条件、报名流程等相关信息,还为各民族‘小候鸟们’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暑期生活。”硖石街道西山社区党委书记金美凤说道。这个夏日,西山社区的“爱心教室”里洋溢着温馨与和谐,来自汉族、蒙古族、藏族等各民族的孩子齐声唱响《感恩的心》,用清澈的歌声传递着感恩与爱。从2010年起,“爱心教室”已走过了15个年头,多年的风雨兼程,这里从未间断过对新居民子女的关爱与守护。

“我们以社区为单位,建立社区民族工作联络小组,同时聘请各族居民代表作为特约联络员,设立1名社区“石榴红管家”,围绕各族新居民劳动就业、子女入学、医疗救护、权益保障、特殊需要等方面不定期召开分析会,为他们协调解决各类重点难点问题。”海宁市委统战部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海宁市通过打造互嵌式社区双向融入工作机制,着力构建“社区+社团+社工”三社联动的社会化专业服务体系,精心培育“爱·心·家”民族融合特色服务品牌项目65个,精准链接各族群众“需求端”及社会组织“供给端”,依托爱心联盟、五朵金花民族社工室等社会组织累计跟踪服务案例1.2万个,受益群众达20万人次,构建让各族群众“留得下来、融得进来、富得起来”的互嵌式发展平台。

三是绘“文化融通”之美。民族班学生们翩翩起舞,呈现出各族学子心心相连、幸福生活的美好场景;《我家在中国》歌声嘹亮,蕴藏着各族群众对祖国的深情告白……  前不久,嘉兴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月暨海宁市第二届民族文化周启动。能歌善舞的各族群众为在场观众带来了精彩文艺表演。一幕幕发生在嘉禾大地上的民族团结生动画面,激荡起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深深自豪感。由民族工作风采展、特色服饰体验区、传统美食体验区、特色文化体验区组成的民族文化“石榴集”也吸引了众多群众的目光。在民族文化周期间,还举办了“诚意港湾”邻里活动、“悦动新乡·共奋进”闻涛社区第二届邻里运动会,“月圆人团圆,共筑中华情”2024年海川社区中秋联欢晚会、“浙里过中秋”中秋运河雅集、中国传统服饰静态展、民族团结电影展映等系列活动,大家更加深刻地体验到了各民族互通互融、共同发展的独特魅力。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围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组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宣讲30余次,举办群众性文体娱乐活动200余场,吸引2万余名各族群众参加,不断增强了各族群众的认同感和幸福感。

“越来越多各族群众来到海宁务工、经商、求学、定居,我们希望能为各族群众提供文化交流与情感融合的平台,让他们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海宁市委统战部相关负责人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