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3 09:48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民宗委
信息来源:
近年来,临海市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将各民族互嵌式发展工作纳入公益事业总体工作统筹部署,统战、民宗、妇联、慈善总会等多部门联合开展“焕新·家”公益行动,以困境家庭学居环境改造为切入点,为在临各族群众提供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成长环境,实现各族群众“换新环境、焕心成长、唤醒发展”三重跃升,构建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新家园。开展行动以来,超300户各族群众家庭完成学居改造,相关做法获“新华网”等国家级媒体报道。
一、坚持“滴灌”改造,共居共学全面换新环境
一是多向发力,摸排全覆盖。明确“镇街落实排摸、部门反馈建议、社会组织推荐”三种排摸模式,在重点关注在临各族群众家庭学龄孩童的前提下,集中开展家庭情况审核工作,以村级民宗、妇联干部联合走访的形式,绘制“点对点联系图”,分区包干探访实情,同步发放《家庭问卷表》,建立“一户一档”,为后续帮扶明确方向。累计走访家庭600余户,回收问卷360余份。二是广募爱心,厚植真情怀。构建云端捐赠平台,设立项目基金专款专用,先后与市民促会、市新联会、市女企协等组织合作,共募集爱心资金92余万元,收到爱心人士自发捐赠物资500多份。面向全市公开招募志愿团队,通过“资格审查-路演评选-岗前培训”等系列流程,确定5支有承接能力的团队担任项目实施团队,开展困难家庭儿童学居环境改造,参与志愿工作人数达120余人。三是一体推进,改造零遗漏。根据前期调研阶段标注的环境改造重点,严格按照“6+X”的改造标准,即配备6类学居必需品,按需增加批腻刷墙、水电改造等服务,为每户改造对象家庭量身定制改造方案,额外提供房前屋后杂物清整、绿化整修服务。
二、坚守“连心”服务,共建共享深度焕心成长
一是“专家评测+触心谈话”精准切入。在党委政府主导下,市民宗部门引导市民促会积极参与到市律协、市心理协等社会力量中去,把准问题根结施策,提升各民族互嵌式发展工作专业性和精准度。如,临海市守护心田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焕新·家”服务对象为样本,分析汇总普遍存在的儿童心理问题12条,了解民族习俗后开展二次走访,凭借“亲属对话”掌握情况,找准帮扶切口确保靶向关爱。二是“公益联盟+爱心妈妈”深入关怀。与市妇联联合建立各族儿童关爱公益联盟,组建妇儿保专家云端育儿群,台州医院等14名专家加入“家庭医生团”,实现心理检查、专家研判、健康管理“一手解决”服务闭环。招募150位各族“爱心妈妈”结对,“一人一卡一册”动态管理,提供定期家访、心理疏导等陪伴式跟踪关怀。如,市民促会副会长韦凤萍主动结对2户流动人口家庭,获得群众好评。三是“阵地堡垒+特色项目”长效支撑。依托紫阳街石榴红驿站、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王观澜纪念馆等石榴红阵地,打造“一站一馆”体验区,串联“府城宋韵”民族团结研学路线等特色项目寓教于乐,推动各族群众家庭在互嵌式发展社区环境中奔赴交往交流交融。2024年4月,联合团委举办台州市“府城宋韵”民族团结研学路线启动仪式,为2700余名各族青少年提供可观、可赏、可游、可品的铸共体验。
三、坚定“造血”帮扶,共事共乐持续唤醒发展
一是细胞培育,激活内生力。以台州市首个石榴红共富主题校园——临海市海商职技校为依托,联合人社部门共同开展各族群众职业技能升级培训,搭建数控平台,推动从传统手工业加工技能向电子数控操作技能升级,累计为5000余名各族群众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创立台州首个镇级石榴红妇联组织——白水洋石榴红妇联,搭建集城市帮扶政策解读、就业创业信息推送、职业技能培训输出为一体的联合平台,帮助各民族妇女提升就业能力530人。二是搭台筑桥,打通新渠道。定向输送分类培训、低息贷款等普惠型服务,对接伟星、永强等本地龙头企业,在“石榴红”共富工坊等提供公益性岗位,全面推动各族群众家门口就业。植入“府城女子梦工坊”“妈妈的味道”等特色品牌,挖掘技能特性,规划创业渠道,推动美食、手作产业化,助力近600户各族群众家庭创收。三是结对认亲,提升和融度。发起“百企帮百户”行动,鼓励女企协与35户各民族家庭户“结对子”“认亲戚”,开展经常性走亲解困、节日慰问、技术扶持和岗位支持,延续发展动能。与市新居民联谊会联合成立“石榴红志愿服务团”,与和合助农团、直播帮带团等专业团队合作,吸收近千名志愿者为“焕新·家”行动赋能,多元服务家庭困境化解,有力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