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山县加强民间信仰场所规范化管理 打造新时代海岛民间信仰事务管理样板

发布时间:2024-12-23 09:48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民宗委

信息来源:

分享:

今年以来,岱山县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民间信仰活动场所规范管理和提质减量工作试点要求,结合本地民间信仰事务管理工作实际,坚持“疏堵结合、正面引导、属地管理、确保安全”原则,积极探索民间信仰活动场所规范管理和提质减量工作路径。截至目前,该县成功创建省级民间信仰活动场所4个,县域民间信仰活动场所总体存量减少10%以上。  

一、立足现有实际,推进整合减量,场所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一是强化组织部署。第一时间召开全县民族宗教工作协调小组会议暨全县民间信仰活动场所规范管理和提质减量工作动员部署会,明确年度工作目标和落实举措,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统战部门政策指导、宗教部门行政监管、其它部门各司其职的工作机制,形成了横向协作、纵向联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二是加强调查排摸。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带班,深入全面6镇1乡,实地调研排摸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全面厘清现有存量底数和面积、规模等重要数据,绘制县域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分布图。在集中区域范围内神祗性质重合、功能相似的场所,在尊重信仰的前提下,通过“寺院托管”“多庙合一”等方式缩减场所数量和建筑面积规模;对偏远辖区群众迁移后长期活跃度较低,无人经营管理的场所,根据群众诉求将“神祇金身”迁移安置至宗教活动场所或其他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实现减量销号。三是加快工作推进。根据现有实际,确定整合减量目标场所,制定2024年度减量计划表,因地制宜制定“一庙一策”,分阶段推进整合整治工作。推进过程中,充分发挥村(社区)基层组织作用,深入细致地做好群众思想教育和政策宣传解释工作,争取群众理解和支持,保障试点工作成效。今年以来,共整合合并2家,迁移安置11家,注销关停2家,提前完成年度减量工作目标。

二是着眼提质升级,实施分级管理,场所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提升。一是完善工作机制。借助试点工作契机,将场所管理与全科网格相结合,完善乡镇民间信仰事务管理网络,建立健全以属地管理为主体的民间信仰事务管理体系,形成“乡镇负责管理、各村社协同管理、场所自我管理”的民间信仰工作格局。同时,用好宗教事务智巡平台,依法规范民间信仰活动,对假僧游僧长期在民间信仰场所居住、在场所组织非法宗教活动、场所非法承包、场所违规建设等问题及时全面开展整治。二是实施分级管理。研究出台《岱山县关于加强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管理的实施意见》《岱山县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分级管理实施细则》等文件,围绕民间信仰活动场所面积规模、管理组织、工作制度、平安巡查、文化底蕴等综合维度实行A、B、C、D四类升降级管理,明确“一票否决”违法违规事项,对未能限期整改的场所予以关停或注销《浙江省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登记编号证书》。三是加强工作指导。建立民间信仰活动场所“1+5”服务小组,健全民间信仰场所民主管理组织,优化管理人员年龄结构,完善场所制度,规范场所活动,落实消防、建筑、人员、财产财务等安全责任,实行年度场所、负责人双考评,进一步规范活动场所管理。工作实施以来,全县A(示范类)、B(创建类)场所增加11家,良好以上等次评定场所达70%以上。

三、聚焦持续发展,重塑文化价值,场所文化内涵进一步彰显。立足独特的海洋资源优势,挖掘民间信仰活动场所中具有岱山特色的抗倭文化、祭海民俗,探索与文化节庆、民俗旅游紧密结合,通过打造民俗文化品牌、建设非遗基地等方式,激活文化潜力,推动民间信仰与传统非遗文化的价值转化。一方面,加强民间信仰文化与海岛非遗文化的互动,实现新时代乡土文化主体性建构的创新发展,激活民间信仰文化潜力。如县级文保单位东嶽宫,作为岱山盐民运动指挥部旧址,将传承优秀民间信仰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融合,在弘扬红色精神、引领社会风尚、传递社会正能量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2018年获评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3年成功创建省级民间信仰规范化场所。另一方面,通过举办文旅节庆活动,打造民间节庆品牌。岱东镇龙王宫一年一度的“舟山群岛·中国海洋文化节暨休渔谢洋大典”,2000余名岱山渔民借鉴传统祭海方式,在祭海坛举行大型的祭海谢洋活动,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浙江省“民间民俗·多彩浙江”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的重要内容。在展现岱山民间信仰的文化价值和传统美德的同时,收获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传统非遗文化服务乡村振兴、助推文旅融合、参与共同富裕的价值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