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和:以“三引擎”赋能山区共同富裕“县域样板”

发布时间:2024-12-19 14:35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民宗委

信息来源:

分享:

近年来,云和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充分依托丽水民族乡村共富基地新模式,瞄准项目爬坡过坎、特色产业释放、文旅融合发展等方向,用实际行动筑起了民族团结、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山区“共富样板”。

一、以项目建设为引擎,跑出山海共富加速度

用好“问海借力”这把金钥匙,打开山门,以山为媒, 唱响民族乡村振兴“协作曲”,实现借力发展。一是发扬好“山海协作”的新模式。积极打造山海共富党建联建平台,主动争取省内发达地区产业帮扶,探索共建园区、飞地经济等利益共享模式。目前,云和四个民族村已与“海上畲乡”三门县海润街道涛头村搭建起了共建发展合作区,并以资金入股的形式,投资240万元入股涛头村核心海鲜共富工坊产业拓展项目,通过涛头村共富工坊血蛤、青蟹等水产品年销售额提振村集体收入,该项目预估能为每个民族村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10万元,全面助力民族村集体经济“消薄培强”。二是探索好“东西合作”的新路径。通过引进贵州茅台镇酱香酒、云南普洱县普洱茶等生态产品,因地制宜打造“云合1452”酱香酒、“浮云清”普洱茶等民族特色品牌。同时,通过入股销售门店、联合研发产品等方式强化村街联动,有效打响地方特色品牌,促进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目前庄前村经营性收入已超134万元,在全县71个行政村中排名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明星村”,成功入选年度省级民族乡村共同富裕点。三是实施好“双增双引”的新机制。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形成了新型能源助力型、兴办物业创收型、资源开发利用型等一批可看可学可推广的发展模式。近三年来,全县民族村集体经济年总收入和年经营性收入实现了“翻一番”。以庄前民族村和大坪民族村为龙头的民族村集体,抢抓“光伏小康”政策机遇,在荒山荒坡、公建屋顶、企业屋顶等场地发展光伏发电项目,助力村级集体增收。已受益11个民族村,每年为村集体增收70余万元。另外,赤石民族村新建有机鱼旗舰店项目,为村集体实现年租金16万元,带动周边群众就业10余人、带动群众年增收30余万元。

二、以特色产业为引擎,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强化“同心共富”品牌建设,深入推进“同心共富”工程,广泛开展民族乡村结对帮扶和“百村结对”活动,坚持造血和输血相结合。一是整合木玩资源,让阵地“活”起来。发展“同心共富”产业项目,挖掘村级闲置资源,组团成立“共富工坊”木玩产业联盟。充分发挥云和1100多家木玩产业资源,整合社区党员干部、电商达人、云和师傅等资源,打造全县首个以“技能培训+产业孵化+就业平台”三位一体的木玩共富工坊,为1800余名下山转移各族群众提供木玩配件组装工作岗位。二是壮大雪梨产业,让经济“强”起来。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各级中央衔接资金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专项资金,民族村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改善,村寨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提升。以梨庄民族村的雪梨产业为例,该村利用梨元素融入景观节点,以雪梨为主题“加载”出休闲、度假、公共服务、乡村创业等新业态。现如今,苏坑老雪梨已经成为梨庄村民“好种、好卖”的“共富果”。2024年,梨庄村新增雪梨种植面积300亩,累计达1500亩,雪梨产量650吨,产值1350万元,实现95%的农村劳动力回留。三是聚焦重点领域,让钱袋“鼓”起来。重点支持打造云和梯田、梨花乡里、十里云河三条畲乡特色产业带。依托中国最美梯田核心景区的幅射带动,崇头、下垟、南山、岩下民族村的民宿、农家乐、农村电商等产业蓬勃发展。成功引进投资1.5亿元的安溪畲族乡后塘农旅融合共同富裕综合体项目,每年为村集体和村民带来50余万元的土地流转租赁费、14万元的流转土地管理费及60余个新就业岗位,带动农户户增收3万余元。长汀民族村依托云和湖畔水资源优势,“山里看海”打造了一条绵延千米的最美淡水沙滩,年接待游客40余万人,村集体年均经济创收100余万元,成为网红旅游度假景点,创造了民族乡村振兴的“长汀样板”。

三、以文旅赋能为引擎,跑出融合发展加速度

积极探索民族风情特色与旅游融合工作,精耕畲族文化,赓续红色精神,推出了童话云和民族团结“幸福路”研学之旅、“三月三”民俗风情文化旅游节、周末游玩等新晋“网红打卡地”。一是紧盯民族文化亮点,提振民族乡村自信力。以“童话云和·云上山哈”民族团结进步系列活动为载体,在民族村打造省级乡村博物馆—云和雪梨文化展示中心,建成全市首个儿童文学创作基地,县级统战之家民族之窗、坪垟岗民俗文物馆等系列实践教育基地,并创作歌曲《赶歌会》,创编舞蹈《畲山风韵》,挖掘恢复传统武术《大襟连》等民族文化精品;整合和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建成了战斗黄家地—忠勇严山村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坪垟岗畲族革命历史馆和崇头下垟党支部展示馆。二是打造特色农旅品牌,擦亮乡村振兴金名片。云和下垟民族村始终坚持“红+绿+畲”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扬下垟党支部展示馆、红军路等红色旅游资源,创新打造“红绿融合研学路线”,目前累计接收研学团队2000余人次,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30余万元;坚持发展特色生态产业,突出“农旅绿”,依托云和梯田的生态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已发展农家乐、民宿40余家,实现旅游收入6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4.5万元,成功实现逐年增收;深度挖掘民族文化元素,展现“农旅畲”,打造了畲族婚嫁表演、畲药香囊、长桌宴等一些民族元素新业态,为民族乡村共富梦提供新思路和新模式。三是深挖生态旅游资源,绘出山水童话新底色。依托云和湖特有的山水资源和生态优势,实现了从山区生态旅游由“衰落”到“复活”的成功逆袭,成为“两山”转化推动乡村振兴的经典案例。以长汀村为例,该村离村务工农民70%重新回流返村发展,实现了农家乐(民宿)从无到有,共开办有农家乐(民宿)16家,共计100个床位、1130个餐位,从事摊位经营人数32户120人,年接待游客40余万人,年营业额达525万元,真正实现了从“泥腿子”、“打工仔”到“村老板”的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