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4 08:42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民宗委
信息来源:
近年来,宁波市镇海区通过建设“红色基因、传统文化、精神地标、邻里文化、民族共富”五大工程,凝聚五大共识,织密具有镇海特色的“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在深化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示范区建设中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建设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凝聚革命精神思想伟力。深入挖掘镇海红色精神谱系,推进“红色基因薪火传承”工程,让广大干部群众接受革命精神的洗礼,更好地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感悟信仰之力、理想之光。一是讲好红色故事。持续深入开展红色教育,在区内各大媒体平台、中小学生班会课上集中开展陈寿昌、朱枫等革命烈士不畏牺牲、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以及马家桥伏击战、洪桥战役、九龙山会议等革命事迹的宣传学习活动。深入挖掘革命战争年代镇海各族人民团结一致、浴血奋战的感人故事,用“红色精神”激发各族群众的爱国主义思想。二是用好红色阵地。以朱枫、陈寿昌纪念馆、九龙湖红色历史陈列馆、镇海烈士陵园等红色教育基地为载体,不断完善提升展陈讲解功能,突出“各民族共同抗敌”的主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是办好红色旅游。丰富完善区内红色旅游主题线路,全面推广使用镇海“红色之旅”手绘地图,持续开展镇海红色旅游主题活动,2023年以来共计吸引市民53万余人次追寻先烈遗迹、感悟民族大义。
二、建设传统文化浸润工程,凝聚中华文明底蕴内涵。将非遗文化、民俗文化与民族文化融为一体推进,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镇海特色民俗文化,增强各族群众的文化自信。一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和二十四节气为契机,举办“同心同行”龙舟赛、“时间编织的二十四道锦笺”等活动,引导各族群众在积极参与中体验节日习俗,感受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二是传承特色民俗文化。成立京剧艺术传承基地,推进澥浦民俗文化非遗文化示范带提炼提升,开展非遗市集、民俗大巡游、阿拉课堂、“京剧小唱将”等活动,全面展示镇海本土农民画、虎头鞋、剪纸、泥塑、船鼓表演、蛟川走书等特色民俗文化,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归属感。三是开展精品国学教育。举办一年一度的全区古诗文阅读大赛,至今已历7届。结合“家门口青少年宫”建设,开展寒暑期国学精品公益培训班,不断培养学生对经典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激发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三、建设精神地标挖掘工程,凝聚爱国爱乡深厚情怀。围绕镇海独特的海防文化、商帮文化、科创文化等名片,深挖镇海特有的人文精神内涵,以此唤起镇海记忆,激发家国情怀,振奋民族精神。一是挖掘“四抗精神”。以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为中心,串联周边招宝山威远城、安远炮台、防空博览园等点位,研究、宣讲镇海人民在抗倭、抗英、抗法、抗日等抗击外来侵略自卫战争中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推广《海天雄镇》一书,让各族群众深刻感受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反抗强权的民族风骨和保家卫国、誓死赴国难的民族大义。二是擦亮“宁波帮”金名片。推进宁波帮博物馆、宁波帮文化公园及叶氏义庄、包玉刚故居、邵逸夫故居等“宁波帮”文化阵地的“一带多线”核心区建设,修缮邵逸夫故居,筹建赵安忠纪念馆,联合宁波大学开展新生代宁波帮文化传承研究,不断提升镇海“宁波帮”故里的影响力,凝聚宁波籍海内外人士爱国爱乡的磅礴力量。三是激活科创引擎。加快甬江科创区镇海片区建设,甬江实验室、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中石化宁波新材料高端创新平台等高能级科创平台,通过镇海院士林等宣传载体,举办之江同心·“科学家+企业家”圆桌会议等活动30余次,指导本土作家推出《远航》等工业著作,展现工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内涵和活力。
四、建设邻里文化交融工程,凝聚共建共享社会氛围。围绕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营造,厚植交融共享的社区邻里文化,推动形成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良好氛围。一是建好“石榴红”家园。持续深化“镇海情·石榴红”品牌建设,以“固定+流动”的模式,在各镇(街道)各建1个以上“石榴红”家园,组织“石榴红”宣讲活动,先后推出“道中华·民族团结故事展播”5期,并创新推出流动“石榴红”,以市集的形式融合宣讲、文化、服务、互动和共富等功能,将“石榴红”阵地及各项功能带到社区群众中去,首期市集吸引800余名群众参与。二是丰富邻里联谊交流。举办市民文化节,并依托村社互动环境,每年开展邻里节、家庭日、品民族美食、书香阅读等活动180余次,以浓浓爱意的“小生活”聚合成幸福和谐的“大家园”。制作《多元共融携手成长》宣传片,全方位营造民族团结一家亲浓厚氛围。三是留住乡愁记忆。深入挖掘郑氏十七房、庄市老街等历史街区、村落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民风民俗、乡土之物等,征集“留住乡愁”乡村记忆文艺作品并汇编成册,创作有思想、有温度,传得开、唱得响的歌曲《老村幸福家》等精品文艺作品,激发镇海人记忆中的乡愁。
五、建设民族共富协作工程,凝聚民族团结发展力量。助力衢州龙游、四川金阳等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促进各族群众增收共富,共享发展成果,增进民生福祉,提升各族群众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一是开展医教协作。全链式带动民族地区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每年定期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师交流30次以上;帮助结对医院建设临床重点学科,开展各类业务培训,组织医疗下乡、巡回义诊等公益活动,切实保障改善民生。二是推进产业帮扶。围绕“一县一品”目标,深化提升“中药材”“青花椒”“种牛”“百香果”等特色产业品牌。通过开展“凉山企业宁波行”招商投资推介活动、“万企兴万村”专项行动等举措,完善产业协作扶持政策,拓宽产业协作领域,助力乡村振兴,浙江衢州、四川、新疆等地受益人口达30余万。三是强化就业合作。加强就业培训和就业援助,畅通转移就业渠道。帮助民族乡村劳动力到镇海就业,持续做好就业稳岗服务保障。先后接收民族地区优秀脱贫家庭学生85名到镇海就读职业院校,首届凉山学子已顺利毕业并享受推荐就业等后续衔接服务。持续推进“蓝鹰工程”,依托“石化建安金阳班”,打造“镇海化工园”等协作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