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1 16:33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民宗委
信息来源:
近年来,海宁市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持续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创建工作,全面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县创建,以“四维一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
一、市委“一把手”牵头,健全齐抓共管工作体系。高站位部署推动。海宁市委市政府会议专题学习并研究部署民族工作,明确提出全省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县创建工作目标。市人大、政协分别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优化民族团结互嵌式社区环境”列入年度监督、调研议题。一体化贯彻落实。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委统战部长、宣传部长、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29个市级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海宁方案,对标全省“1511”指标体系逐项拆解、逐条明责、逐一落实,全市上下累计配套投入400余万元。
二、凝聚“一盘棋”共识,营造全城联创浓厚氛围。凝聚全民创建共识。聚焦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重大节点,组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宣讲30余次,民族团结电影展映、中国传统服饰静态展等特色活动30余场,群众性文体活动200余场,已连续两年举办“民族文化节”“民族文化周”,“浙里过中秋”中秋运河雅集活动成功登上央视新闻。面向全市干部群众发放《应知应会手册》2000余份,举办民族团结进步知识竞赛,参与人员超6万人次,有效凝聚全民参与的同心共识。培育产业融合阵地。深入挖掘海宁特色产业中的民族团结元素,在皮革城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展示馆、在家纺城依托家纺技艺非遗馆设立铸共教育基地、在经编园区打造民族村结对共富产业园,推动民族工作与产业发展相融合。打造“四带一路”场景。定位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精心打造“海纳百川 共富交融”等四条创建示范带和一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学线路,并在杭海城铁、嘉海公路、盐官观潮景区等交通主干道、高速出入口、旅游景区等强化民族宣传展示。
三、推行“一揽子”服务,擦亮基层治理特色品牌。深化民族互嵌社区治理。以城市社区为单位,建立社区民族工作联络小组,聘请各族居民代表作为特约联络员,同时设立1名“石榴红管家”,围绕新居民劳动就业、子女入学、医疗救护、权益保障等方面开展服务,每年协调解决社区民族工作领域的重难点问题500余个。培育共建共治服务平台。搭建民族会客厅、石榴红工作室(社工室)等平台,组建川渝联合会、“乡帮您”新娘舅帮帮团、“客嫂俱乐部”等社会组织,团结引导各族群众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增强“主人翁”担当。打造民族融合品牌项目。以“爱·心·家”为三大系列,精准实施民族融合特色服务品牌项目65个,充分链接各族群众“需求端”及社会组织“供给端”,发挥海宁爱心联盟、“五朵金花”民族社工室等优势,累计跟踪服务案例1.2万个,受益群众达20万人次。
四、铸牢“一家亲”理念,绘就民族共富美好图景。结对帮扶助推区域经济发展。海宁市与黑水县签订框架协议和浙川消费帮扶战略合作协议,近年来海宁累计落实黑水等民族地区对口财政援助资金9000余万元,引导产业投资达45亿元。产业帮扶带动民族同胞增收。“武莲海种”首创全省农业“飞地协作”模式,带动武义莲农增收100余万元。马桥经编双腾产业园项目为武义县7个民族村带来近300万元分红收益,带动1600多名畲乡群众可持续增收。民生帮扶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海宁-武义签订新一轮卫生健康“山海协作”合作协议。全市投资300万元援建黑水县人民医院急诊服务能力提升改造项目,并开展支教帮扶,助力2023年当地本科上线率提升13.9%,列四川国家重点帮扶县第2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