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余姚:依托“四个共同体”建设打造“四明石榴红”品牌

发布时间:2024-10-30 09:08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民宗委

信息来源:

分享:

近年来,余姚市坚持把带动各族群众共同富裕为落脚点和出发点,依托党建、文化、成长、服务“四个共同体”建设,立足“用得上、留得下、富得起、融得进”,在阵地建设、创业就业、公共服务、社会治理、文化传承和慈善公益等方面同向发力,全力打造“四明石榴红”品牌,不断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内涵和外延。

一、构筑党建共同体,确保“用得上”。设立高标专班。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成立了市委副书记担任组长,28个部门组成的市民族宗教工作协调小组,与全市重大战略、重大部署、重大活动深度融合,高起点谋划、深层次推进、全领域开展。其中,“四明石榴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中心创建工作被列入市委督办的重要项目。健全组织体系。通过市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搭建1+8+N组织网络体系,在各乡镇(街道)均建立了民族工作领导小组,在所有社区均组建了由社区干部、代表人士、热心居民、各族群众等组成民族工作协调小组,并将民族工作列入全市目标管理考核指标,确保工作一贯到底、取得实效。完善体制机制。通过开展“部长周二谈心日”等方式,及时解决各族群众就业培训、权益维护、子女就学等突出问题,探索建立以“基层党政组织为龙头,社区、企业、学校为依托,民族联谊组织为桥梁纽带,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城市民族工作新机制。同时,在明确日常经费保障的基础上,投入100余万元打造了集政策宣传、成果展示、技能培训、就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综合性实践中心。

二、凝聚文化共同体,促成“留得下”。赓续红色血脉。梳理整合余姚七千年记忆和红色资源,依托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群、省委党校四明山分校、横坎头村等宣教阵地以及“四明石榴船”宣讲团等平台载体,开展“同心共富”党的二十大精神巡回宣讲、“中华民族一家亲、共同富裕一起来”主题教育、“共富在路上”系列活动等,在教育实践、情景模拟、沉浸式体验中浸润红色基因,让共同富裕深入各族儿女心中,让红色血脉打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底色。传承优秀文化。深入挖掘具有余姚烙印的中华文化符合和形象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讲好中华传统文化故事,通过举办阳明文化周、杨梅文化节、夜游姚江、非遗传承人选拔等特色民俗活动,挖掘“我们的节日”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推进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王阳明故居、阳明古镇等金牌讲解员选拔活动,让千年姚江精神在新时代“跃动”起来、“生动”下去,增进对中华文化的深度认同。汇聚磅礴力量。全力建设“四明石榴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中心和主题公园,打造好阳明工研院“四明石榴红”研创中心,以姚城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为轴线,串联古渡遗址符号、四大先贤符号、余山姚水符号和智能经济符号,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精品线路,生动展现中华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发展壮大的脉络和凝聚不散的历史密码,使各族儿女深刻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强化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汇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三、打造成长共同体,带动“富得起”。“心即理”创就业基地。富口袋是各族群众对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的重要保障,通过推出“共建、共享、共创、共赢”的管理制度,在产值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中遴选石榴红创就业明星,通过股权激励、年终分红、劳务协作和就业帮困等方式,让企业变成创就业平台,帮助各族群众能够实现创业梦想。2023年,全市8名石榴红创业明星企业总产值达15亿元,13.3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平均年收入达7.6万元,总计实现就业共富101亿元。“事上磨”种养殖基地。通过开展传习交流、技能培训、师徒传承等方式,在产值50万元以上的种养殖大户中实施“订单种养”计划,按照农户包种包质,平台包销的模式促进增收致富。同时,注册“四明农物”商标,充分应用新媒体、网红进行推广宣传销售。2023年,以邮掌柜为主体的石榴红共富基地总产值达3000余万元。“致良知”工作室基地。围绕“立志、勤学、改过、责善”等精神富有,全力打造“立一个志、读一本经、改一个过、行一次孝、日行一善”为内容的“致良知”工作室,分别成立了古丽共创、蹇莉共富、彭毅共情等工作室,积极引导各族群众按照“三项计划”要求,不断夯实“口袋脑袋一起富”的基础,打响“之江同心·石榴红”品牌。

四、深化服务共同体,引领“融得进”。“零距离”就业培训。积极为各族群众搭建参观考察、联络联谊、社会实践、就业创业等平台。今年来,已举办各类活动10余场,参与各族群众3000余人。联合宁波海萨企业管理有限公司、西昌学院、怀化学院开展“四明石榴红”大学生就业行动,培树“四明石榴红”劳务品牌,今年已举办东西部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10余场,10000余名民族地区劳动力与余姚企业达成就业意向。“保姆式”志愿帮扶。坚持把各民族群众所需所求所感作为公共服务的关键点,建立全市干部“进门入户”联系机制,出台“积分制”等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及时为各族群众提供就学就医、户口迁移、政策咨询、困难救助等“保姆式”服务,充分发挥“四明石榴船”志愿服务队作用,组织开展专项志愿服务,让各族群众融化隔阂、融汇力量、融入余姚,真正让“异乡人”变成“自家人”。“调解型”权益保障。依托劳动关系调解国家级标准化试点单位“阿良工作室”,着眼普法宣传、劳动纠纷、民事调解、工伤处理、薪酬拖欠等事项,主动为经商、务工、中介等各族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帮助维护合法权益。同时,依托“蹇莉工作室”打造有余姚辨识度的涉外法律服务品牌,使各族群众权益保护更加充分、“共享共融”更加凸显、“同心逐梦”更加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