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以“四全”“四促”“四化” 有形有感有效推进“1小时和融圈”建设

发布时间:2024-01-05 14:31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民宗委

信息来源:

分享:

义乌深入贯彻中央、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全局谋划、全域覆盖、全面融入、全员参与”理念,强化“政治上促认同、文化上促融合、生活上促融入、经济上促共富”导向,形成“组织领导体系化、建设内容标准化、阵地活动品牌化、工作机制规范化”做法,有形有感有效推进“1小时和融圈”建设,大力营造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嵌共融环境。

一、坚持“四全”理念。一是全局谋划、全域覆盖。在民族工作民情地图基础上,结合城市规划确立了“一芯两翼”、全域覆盖的建设布局。“一芯”即主城芯,以社区为中心打造多个各具特色的“和融圈”,目前已形成以互嵌式国际融合为特色的鸡鸣山“和融圈”,建成石榴红系列组织和阵地8个,辐射周边3个街道和包括8.3万少数民族在内的68万各族群众;以电商技能培训为特色的四季“和融圈”,建成石榴红系列组织和阵地6个,辐射周边4个街道和包括5.9万少数民族在内的48万各族群众。“两翼”即以石榴红家园为中心打造义西南和义东北两大“和融圈”,目前以佛堂彤云石榴红家园为中心的义西南“和融圈”已初步形成,将辐射4个乡镇和包括5.1万少数民族在内的30万各族群众。  二是全面融入、全员参与。在“和融圈”规划建设过程中,根据各族群众分布特点,城市地区将着力点放在社区,乡镇地区将着力点放在石榴红家园,通过以点带面、盆景连成风景的方式串成功能齐全、业态完备的有形“和融圈”,同时,不断创新宣传教育、联谊活动、参与治理等形式载体,让各族群众参与丰富多彩的有感“和融圈”,相互嵌入、润物无声、久久为功,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面融入。

二、强化“四促”导向。一是政治上促认同。借助媒体、社区、阵地等载体,广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方针政策,推动构建常态化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教体系,同时,邀请各族群众代表参加“两会”、社区居民议事会等,参与全过程人民民主,持续增强“五个认同”。二是文化上促融合。增进共同性、尊重差异性,以春节、端午、中秋、榨红糖、看义乌等节日、活动为载体,开展民俗、文艺、体育等文化交流,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如鸡鸣山社区年均开展活动超300场次、服务各族居民8000余人次。三是生活上促融入。坚持“一视同仁服务、一律平等管理”原则,落户、教育、医疗、就业、社保、执法等公共服务全部实现均等化、平等化,不以民族身份区别对待。同时,在职业培训、法律援助、合理需求方面给予帮扶,如2016年开始在全国率先开展的各族群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公益培训,7年来已累计开课390余班次、培训2.7万人次。四是经济上促共富。依托“和融圈”,发挥商贸资源优势,推动各族群众共同发展、助力共同富裕。如通过“一社区一培训”形成四季社区直播带货培训、长春社区烹饪技能培训等品牌,“彤云·石榴红家园”直播带动湘西地区农副产品销售,义博会连续20届设立山海协作专区,森博会连续8届设立民族风情馆等。

三、形成“四化”做法。一是组织领导体系化。坚持党建统领,建立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书记抓民族工作机制,落实在重点社区党委设立专职委员和专(兼)职社工机制,确保“和融圈”建设工作有人管、有人抓。同时,依托“党建+单元”,把工作重心下沉至楼道等最小单元,全市238个党群服务中心、3.34万个“最小单元”共同打通民族工作“最后一公里”。二是建设内容标准化。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城市民族工作要把着力点放在社区,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探索并首创“1+3+3+N”社区民族工作标准,为“和融圈”阵地建设提供一套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行业”标准。三是阵地活动品牌化。以“之江同心·石榴红”为统领,品牌化推进“和融圈”阵地建设,先后打造了“阿依乐·莎莎”“和缘居”“繁星”“雪莲”“四季同心”等石榴红阵地品牌,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1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个,金华市级以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重点培育单位20个,形成了“我们的节日”“民族团结‘义’家亲”等多个活动品牌。四是工作机制规范化。创新建立“三张清单”“五社联动”“一社区一培训”“社区居民议事会”等规范化工作机制,推动打造有获得感、认同感的有效“和融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