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山县积极推进文化寺院建设

发布时间:2023-05-27 21:04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民宗委

信息来源:

分享: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全国、省市县宗教工作会议精神,岱山县进一步加强宗教中国化方向的探索与实践,通过营造文化寺院建设的浓厚氛围、帮助寺院解决文化寺院建设中实际问题等方式,积极打造了一批可观可感、有形有貌的宗教中国化文化寺院典型场所。

一、加强文化寺院场所建设,提升寺院环境与建筑美学内涵

(一)明确建设难点,推进土地确权。一是做好协调工作。寺院土地确权工作作为文化寺院建设的重难点工作,县委统战部(县民宗局)认真研究如何做好场所土地确权登记,积极协调自然资源、住建、乡镇等部门,明确部门职责、工作任务、工作流程、完成时限。按照“成熟一处,办理一处”原则,全力推进宗教活动场所土地确权工作。二是化解难点问题。组织业务培训会3次、确权办理现场会2次,寺院凭借由来已久的文化积淀和群众基础,以及与周边居民的和睦关系,重点化解历史遗留问题,突破矛盾争议难点。三是抓实规范推进。制定《岱山县文化寺院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引入县、乡、村三级协调处理机制重点处理历史遗留、产权不明等问题,以调处结果作为确权登记依据。目前,全县2处宗教活动场所已取得确权,并审批重建。4处场所确权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已完成了《不动产登记历史沿革说明及具结保证书》签订,24幢房屋的质量检测和消防评估,9910.58平方米的建筑面积测绘。

(二)立足场所特点,打造“一寺一品”。一是科学规划布局。以合理规划文化寺院建设中的各个功能区块为主线,各寺院立足自身条件,全面修缮基础设施,融入中国传统风格,不断提升寺院特色建设。广济禅寺以宗教活动区、佛法禅修区、服务接待区、生产生活区等四大主要功能区域为整体规划,为下一步寺院的建设做好蓝图。义火禅寺依山而建,依势而筑,山、海、寺天然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中华优秀传统建筑美学内涵。长寿禅寺改建山门广场、改造污水管道、改装寺院墙面,种植特色树种,营造禅意庭院氛围。二是开展清洁寺院行动。指导寺院打造生态放生池,通过种植水生植物,美化池塘环境。推进文明敬香,免费为信众提供三支清香,宣传生态节约理念。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提高寺院垃圾分类意识,营造创建生态寺院良好氛围。提升公厕建设,确保寺院内的公厕干净无异味,改善寺院人居环境。三是实施环境改造工程。以岱山县创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为契机,县委统战部(县民宗局)联合县创城办、县文广局、乡镇等单位调研寺院周边环境整治提升工作,着力解决寺院周边脏、乱、差突出问题。广济禅寺计划拆除入山道路沿线周边佛教标志,改换富有文化的景观小品。慈云极乐寺依照景区标准,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对场所立体绿化,寺院内外修葺一新。太平禅寺积极改善寺院周边环境,打造梅园景观区,游人可在此小憩品茗,赏梅闻香,在美化周边环境的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寺院整体形象。

二、创造文化寺院建设氛围,促进寺院规范管理和文化传承

(一)坚持安全为上,筑牢阵地防线。一是建设智慧消防系统。各寺院主动安装可燃气体报警装置、智慧烟感器和监控设备,并将预警信息接入“基层宗教智巡”应用,智慧感知场所火灾隐情,实时实现安全隐患预警,切实提升消防安全物防、技防能力和信息化管理水平。二是加强“除险保安”工作。引导场所负责人增强场所安全管理主体责任意识,确保场所做到责任自负。加强对各乡镇巡查人员的管理和培训,督促各乡镇采取“一周一查全覆盖”方式开展平安巡查和安全大检查,及时排查建筑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等隐患。用好“掌上宗教”“浙里民宗快响”应用,时刻跟踪隐患排查整改情况,指导场所人员做好场所安全自查工作,及时登录查看排查结果并做好整改工作。三是开展“百优争创”创建。指导各寺院完善消防安全制度,完成微型消防站、电瓶车充电桩和宣传阵地建设。组建场所消防队,并组织开展消防安全大排查、消防安全培训、消防安全演练等活动,提升宗教活动场所人员消防安全意识,动员广大信众积极参与平安场所建设,营造平安宗教活动场所创建的浓厚氛围。其中广济禅寺、慈云极乐寺荣获浙江省宗教活动场所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百优争创”活动优秀单位。

(二)做好教义阐释,深化文化润教。一是打造文化传承阵地。积极营造佛教文化与传统文化相契合的浓厚氛围,探求文化兴寺新路径,探索佛教文化发展新模式,为寺院建设融入新时代发展注入活力。广济禅寺法堂藏经楼主体工程完成,楼内将主要珍藏各类中华优秀书法、绘画以及佛经经典,其对于抢修整理古籍,系统珍藏经卷,弘扬佛教文化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慈云极乐寺以“修身养性”为理念,规划建设文化综合楼,开设佛教文化博物馆、法堂、图书馆等设施,建成后将开展各类讲座和培训。报恩禅寺依托寺院内的保二中队革命斗争纪念馆弘扬红色文化,赓续红色精神,开展系列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使更多的群众铭记先辈们的丰功伟绩,继承和发扬革命优良传统。二是讲好佛教文化故事。岱山县佛教协会先后举办了“磨心山画院”、“华艺画展”、“净修律寺佛教文化宣传走廊”以及岱西开郎法师、净土禅院老尼师荼毗法会等系列活动和观览,充分展现了岱山佛教丰厚的文化积淀和文化内涵。80余万字的《观音山志》编审工作基本完成,即将编辑出版,加大了以观音文化为重点的对外宣传力度。三是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慈云极乐寺和广济禅寺先后举办了两届青年法师讲经比赛活动,激发教职人员学习经典、阐释经典、传播经典的热情,让教职人员亲近经典、领悟国学精华,浓郁了佛教界学修并重的良好氛围。举办佛学文化讲座,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文化引领四众弟子熏修经论。开展慈善公益事业,全心助力“同心共富”行动,充分发扬佛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积极利他精神。开展与台湾南投县佛教界交流合作,岱山县广济禅寺、慈云极乐寺分别与南投县铺里久灵寺水里慈光寺签署了交流合作关系协议书,签约双方承诺将开展佛教文化、传统文化的广泛交流合作,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贡献力量。

三、开展文化寺院“同心引领”,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

(一)坚持政治引领,促进“五个认同”。

一是政治学习常抓不懈。指导场所及时组织学习党的十九大以及历次全会和二十大精神,提高政治站位,确保政治上靠得住,做维护稳定和增强团结的促进者。举办寺院负责人和中青年骨干学习会6次,参加人员200余人次,全县佛教界中有市政协委员1名、县政协常委1名、委员2名,共计提交提案30余件,就经济社会发展、社会民生问题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切实发挥了佛教界在爱国统一战线中的积极作用。二是提高教职人员和信众的综合素质。积极组织教职人员赴延安、嘉兴南湖、湖州余村、江南红村等地参观考察、交流学习。在重要节日组织全县各寺院举行升国旗、唱国歌、文艺联谊等系列庆祝活动,通过固化模式,形成相对稳定爱国归属集体体验,不断厚植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的爱国主义情怀。积极组织开展“四史”学习,感受党的历史和祖国发展史,进一步提高了全县僧众的政治思想觉悟,增强了国家意识和公民意识,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是坚定不移地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指导场所设立“新时代 新经典 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图书专栏”,积极开展国旗、宪法和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教活动,引领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强化“五个认同”,发扬爱国进步优良传统。积极组织参加岱山县民宗局开设的“之江问道·宗教中国化”蓬莱大讲堂,通过专题授课和现场教学、教学与研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训,进一步夯实了佛教界人士思想政治立场,推进了佛教中国化走深走实。

(二)坚持学法守法,做到从严治教。

一是构建学法阵地。打造普法宣讲室,建设法治主题墙、普法宣传栏等普法宣传点,成立法治宣讲队,常态化开展普法宣讲活动,进入场所开展法律法规宣传学习和反邪教宣传活动,带领信教群众自觉履行法定义务,不断提高依法依规办教水平,受众人数1000余人次。通过组织宗教界人士对《宗教事务管理条例》《浙江省宗教事务管理条例》《安全法》《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场所依法管理能力,让场所的建设管理时时、处处、事事都有遵循。通过法律法规的学习,使场所教职人员和管理组成员严格遵守教义教规,并不断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遵纪守法,为信教群众树标杆、作表率。二是扩大普法教育面。积极引导宗教界推广和使用“之江同心云学院·民宗云讲堂”和“浙里普法”应用,关注“浙江普法”、“浙里法治”、“平安鼎”等微信公众号,利用多种线上学习平台促进广大宗教界人士学习法律知识。同时,抓住宗教政策法规学习月、“12·4”全国法治宣传日、有关法律法规颁布实施等重要普法宣传节点,佛诞节、孟兰盆节、观音菩萨圣诞等佛教重大节日,将法治文化活动与宗教文化活动紧密结合,积极向信众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积极指导宗教场所主动开展法律知识学习,由场所负责人带头进行普法宣讲,将遵规守法与教理教义教规相结合,使法律法规“讲得清”、“讲得明”,使更多的信教群众“听得进”、“听得懂”,并带领广大信教群众做法律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决捍卫者。三是创新普法形式。引导场所组织开展法规知识竞赛、场所普法、专题讲座等普法活动,帮助佛教人士学习掌握法律法规知识,增强佛教教职人员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不断形成依法开展活动、依规自我管理的共识。将普法宣传融入日常讲经讲道中,用佛教的语言,对法规政策进行正确的解读及宣传,牢固树立国法大于教规的理念。落实“检查+普法”工作机制,在检查的同时做好普法工作,并邀请法律顾问、片区民警免费提供法律授课培训、咨询解疑等服务,帮助广大信教群众了解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