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六个聚焦”打造浙里石榴红品牌 助推对口民族地区发展

发布时间:2023-05-16 14:01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民宗委

信息来源:

分享:

嘉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地区对口帮扶工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对口合作、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精神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党中央治疆治藏、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和乡村振兴等战略部署,围绕助力对口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助力新疆、西藏、青海经济社会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携手各族群众奋进共同富裕,着力打造这里石榴红工作品牌,推动对口支援协作工作继续走在前列。

一、聚焦互惠共赢,打出产业合作“组合拳”

一是突出培育主导产业。立足对口双方比较优势、发展基础和主导产业,组织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国资国企、知名浙(禾)商“走出去”赴对口地区投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传统制造产业和新型农村经济等,打造一批重大标志性帮扶龙头项目。发挥嘉兴资本、技术、市场等优势,鼓励共同开发旅游资源,投资旅游产业,拓展旅游线路,进一步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着力发展特色农业。依托对口地区农业农村特色资源,鼓励引导农业龙头企业赴当地因地制宜发展“土特产”特色农业,打造一批“土特产”金字招牌,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积极参与省“万亩亿元”“百亩连栋”等工程,通过订单生产、托养托管、产品代销、保护价收购等,带动脱贫群众嵌入产业链条增收致富。三是创新合作强链补链。组织引导“链主”型企业、行业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与对口地区建立“1+N”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合作,共同实施一批产业链协同项目,帮扶对口地区打造特色标志性产业链。在发展产业链的同时,注重开辟资源要素保供通道,共同开展水电、光热、矿产、土地等自然资源及生态资源合作与研究,进一步提升嘉兴自身保供能力水平。四是互利共推“飞地经济”。加快“产业飞地+科创飞地”建设,推动“飞地”提质增效,持续增强对口地区发展内生动力。规范“消薄飞地”建设,助力对口地区壮大村集体经济和百姓增收。创新提升共建产业园区能级,围绕东西部产业梯度发展、资源优势互补、互利合作共赢,创新提升浙川产业协作示范园、嘉兴沙雅产业园、嘉兴白城产业园等产业平台建设。支持省内山区26县特色生态产业平台建设,立足平台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组织引导重点企业投资。深化双方开发区平台体制机制创新、信息资源共享、产业招商联动等合作,推动园区协同发展。

二、聚焦量质并重,打造消费帮扶“金名片”

一是做精消费帮扶平台。着眼国内“832”平台目录消费帮扶产品和对口地区产品,争取更多产品纳入“832”平台、“政采云”等线上平台。坚持系统统筹、资源整合、体系推进,推动设立全市对口地区消费帮扶展示馆。鼓励和支持县(市、区)建设消费帮扶专馆、专区等展销窗口及消费帮扶综合体、特色街区,培育提升对口地区产品展销推广能力。二是优化消费帮扶模式。重点引导农业龙头企业、电商企业、农批市场等采取“农户(基地)+合作社+企业+市场”的模式,建设生产基地或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加快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打造区域性特色农产品品牌,促进当地优质农产品提升质量、提高产量、扩大销量。发挥嘉兴各类展会、展销渠道和市场优势,帮助结对地区提高农特产品销售额和品牌影响力。持续擦亮嘉兴水果市场“西果东送”品牌,进一步探索“浙肉川供”产销合作模式。三是强化消费帮扶引导。进一步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各级财政预算单位、国有企业单位等用于采购脱贫地区农副产品的年度食堂食材采购份额预留比例从现有的10%予以逐步提高,各级工会预留不低于当年发放总额的20%优先采购消费帮扶产品。同时,进一步发挥民营企业、行业商(协)会、慈善机构等社会组织作用,营造全社会参与消费帮扶的良好氛围。

三、聚焦民生福祉,保障民生改善“惠民心”。

一是实施精准就业帮扶。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加大精准就业帮扶力度。突出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开展产业协作促就业提升行动,援建就业帮扶车间,开发公益性岗位,吸纳脱贫人口和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家门口”就地就近就业。建立健全“菜单式”技能培训、“管家式”服务保障、“点对点”劳务招聘等“一站式”服务机制,帮扶西部地区有意愿外出务工人员来嘉兴就业增收。二是创新人力资源合作。深化与对口地区的人力资源合作,探索建立由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用工企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组成的跨省域、多元化、紧密型的就业联合体,为精准服务双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人才支撑。探索开设“创业就业孵化示范基地”,提供创业指导、项目孵化、融资对接等指导帮扶,提升当地孵化基地运营管理水平和孵化能力。搭建人才信息共享交流平台,推动对口双方信息共享、培训协同、高效对接,鼓励和引导技能人才参与双方创业创新。三是推动公共服务共享。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对口工作优先位置,重点围绕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基层治理平台、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等,集中力量改善就学、就医、住房保障等民生实事。支持发展与对口地区的教共体、医共体合作,不断改善就学就医条件,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措施,提升对口地区农村医疗物资供应、医疗卫生服务、重症救治能力。四是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助力抓好对口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聚焦异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从异地搬迁点农贸市场等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以及农村厕所革命等“关键小事”做起,完善安置点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安置社区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当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四、聚焦乡村振兴,绘就美好生活“新篇章”

一是稳步推进乡村建设。立足对口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地域文化特色和资源禀赋,重点聚焦村容村貌改造、产业兴旺发展、带动群众就业增收,加快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围绕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加快推进乡村水电路、通讯、物流、防疫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探索推进乡村治理。强化对口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和组织功能,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探索推进“党建+网格化+数字化”乡村治理新模式。复制推广嘉兴美丽乡村基层治理经验模式,为对口地区提供可借鉴、可参考的样板,助力提升对口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三是增强要素扶持力度。发挥嘉兴科研高校、人才资本等要素资源优势,推广“科技+项目”“科技+人才”“科技+服务”等合作模式,推进产学研合作,帮扶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等。实施科技人才下乡助力乡村建设,带动当地群众依靠科技增收致富。四是强化社会力量参与。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侨联等组织与民主党派、工商联的优势作用。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引导更多民营企业到对口地区投资兴业、开展帮扶。开展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专项行动,动员引导更多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打造一批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公益品牌。

五、聚焦组团帮扶,培养智志双扶“领头雁”

一是深入开展“组团式”帮扶。深入开展“组团式”教育帮扶,通过师徒结对、送教帮扶、“同课异构”、名师工作室等载体,培养当地带不走的“四有”教师队伍。深入开展“组团式”医疗帮扶,依托“互联网医院”和“智慧医院”优势,通过“跨省医联体”、名医工作室等载体,助力对口地医院建成一批特色学科、做强一批优势学科、填补一批技术空白。深入开展“组团式”科技帮扶,发挥科技特派员、产业顾问组在促进脱贫地区产业发展方面的传帮带作用,实施乡村工匠培育工程,探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回引”行动。二是深入开展“精准化”培训。突出“援需结合,以需定援”,坚持“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相结合,重点围绕乡村振兴、产业提升、消费帮扶、园区共建、民生服务、金融、电子商务等领域,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多维度的干部人才培训,为对口地区产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加强对口双方职业技能院校协作交流,组织开展院校合作、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等,做大技能培训技术交流,做强合作培训品牌。三是深入开展“互动式”合作。鼓励支持对口双方在科技、医疗、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开展有实质性内容的交流对接活动。强化数智赋能助力高质量发展,推广海盐-屏山“智慧教育”、嘉兴-丽水两地妇保院远程会诊模式,扩大数字技术在农村电商、数字农业、教育共同体、医共体、帮共体等领域应用,推进教育、医疗卫生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共享,打造“互联网+协作”特色品牌。加强对口双方高校院所、科研机构、企业等在产学研开发、实用技术应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的合作。四是打造红船旁援派铁军。坚持把干部人才支援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突出需求导向,加强精准对接,丰富帮扶模式,优化科学管理,充分发挥援派干部人才作用。加强双方多层次的干部人才交流,探索建立双方党校系统交流合作机制,以党建引领助力各项事业发展。继续选派优秀教师、医生、农技等专技人才赴结对县(市、区)开展帮扶,擦亮“红船旁的援派干部”品牌。

六、聚焦五个认同,唱响民族团结“主旋律”

一是做深做实“民族团结”文章。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扎实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等民族团结联谊活动,鼓励市内党员干部与对口地区各族群众结对认亲,架起受援地各族群众与内地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推动资金和力量向“三交”项目倾斜,不断夯实增进“五个认同”的经济基础、社会基础和政治基础,有形有感有效做好民族团结工作。二是做深做实“文化浸润”文章。围绕弘扬建党精神、红船精神、老西藏精神、浙西南革命精神等,广泛开展文化走亲、红色旅游结亲、非遗文化交流等活动,加大嘉兴优秀文化资源输出和引进力度。大力实施“文化润疆”工程,拓展“文化礼堂”建设内涵、深化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出版民族团结教育青少年读本、优化民族班“校中校”办学模式、推动两地非遗文化交流互鉴。助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继续推动基础教育提质增效。三是做深做实“交往交流交融”文章。坚持把促进交往交流交融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大力开展交流互访、组织结对、干部结亲、资源结盟、经贸考察、宣传教育等活动,推动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的融合互动。加强人文历史、文化艺术方面的交往交流活动,促进嘉兴与对口地区公共文化资源交流共享。组织参与“藏家儿女初心之旅”“小小石榴籽·共筑中国梦”嘉沙青少年融情项目、“浙川山海情”“百团万人”游新疆、浙吉“千万游客互换计划”等活动。积极组织参与“浙洽会”“西洽会”等经贸活动。扩大部门、乡镇、村结对覆盖面,营造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广覆盖的全社会踊跃参与的“三交”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