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市“四共”模式不断释放融合优势 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发布时间:2023-12-29 13:04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民宗委

信息来源:

分享:

海宁市围绕“之江同心·石榴红”品牌培育,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不断发挥民族融合优势,扩大示范效应。

一、不断促进各族群众精神共有。出台《海宁市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经费奖补暂行办法》,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月活动,组织政策宣讲、知识竞赛等宣传教育活动30余场。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邀请各族同胞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留在海宁过潮年”等交往交流活动,促成嘉兴职技院“石榴娃娃”民族文化创新实践团在海宁市设立基地。以九斤电影记忆馆为教育基地,放映《十八洞村》等民族题材专场电影40余场,受教育群众6000余人次。

二、不断促进各族群众活力共融。创新开展“我在海宁有个家”主题系列活动,从政治引领、同心聚力、家园共建、社会治理、共同富裕等方面开展五大行动,举办种植“民族团结共富林”、“寻梦海宁”潮城体验等活动。扎实推进“金种子”培育工程,举办“小小石榴籽·共筑中国梦”嘉兴沙雅青少年融情夏令营海宁站活动。海宁一中连续7年承担民族班培养教育重任,新一届325名学生完成高中学业。支持与全市20个民族团结社会实践基地签约,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三、不断促进各族群众和谐共治。围绕“五个统筹”理念开展社区民族工作标准化建设,不断提升服务管理水平,如西山社区连续第十二年开办“爱心教室”关爱民族小候鸟。全域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四级联创”,建设“石榴红”家园4家、“石榴红”驿站7家、品牌工作室6个。成立9支“红石榴”志愿服务队和宣讲团,组织社会服务活动30多场次。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开展“民族妇女职业增能”项目,围绕家政服务、电商创业等专题培训近10次,提升各族群众就业创业软实力。

四、不断促进各族群众团结共富。开展“民族心连心·携手赴共富”结对,14对民族同胞与本地居民实施创业指导等工作,盐官新联会“民族同心 共富同行”各族学生关爱计划累计投入关爱资金5万余元。联合发改、民政等部门,整合统战资源推进我市有关部门、镇(村)与金华、丽水等地民族镇(村)结对帮扶,成立海宁·武义“山海协作共同富裕”联盟,创新“光伏+帮扶”工程打造山海协作升级版。全省首创农业共富模式将武义优质宣莲引进海宁种植和销售。民建海宁·恩施思源班项目每年出资50万元助学对恩施咸丰高乐山镇民族中学,市留联会、侨联结对武义老竹镇赤坑村13名困难家庭学生,新联会开展“浙阿一家亲·关爱黑水幼儿”活动等,助力民族学生的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