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镇海:“有点蓝”民族公益项目获评第四届全球最佳减贫案例奖

发布时间:2023-12-29 13:03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民宗委

信息来源:

分享:

蓝染繁复古朴,刺绣精致雅趣。走进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有点蓝”展示厅,一幅幅精美的布艺作品映入眼帘。这些作品是由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和镇海区妇女精心制作的。近期,在世界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等7家机构组织举办的“第四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中,镇海区“‘小教育’助力‘大振兴’”实践案例获评最佳减贫案例奖,并于2023年11月受邀参加了全球减贫研讨会暨颁奖典礼。镇海区职教中心创设以“有点蓝”民族公益项目,累计帮扶凉山、宁波两地待业妇女1160多人,每年为受助对象带来人均收益超过2.8万元,成为镇海区推动各民族互嵌式发展的创新典型。

一、民族技艺选修课凝聚校内各族师生。该项目自2019年由镇海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徐雪群、郑彩伟、俞红霞三位老师发起,开设拓展选修课。自甬凉东西部协作以来,一批批凉山州学子远赴宁波,开启求学生涯。“我们将传统蓝染与刺绣工艺进行结合,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布艺技巧,创立了现代手工艺品牌‘有点蓝’,希望远道而来的各族学子在学业之外能习得一技之长。”镇海职教中心相关负责人徐雪群介绍,学校成立“有点蓝手工艺帮扶社”,逐步完善“蓝染+刺绣”的技艺设计和品牌规划,成为凉山等地的多民族学子学习技能的平台。“在‘有点蓝’手工艺选修课上,我学习了‘蓝染+刺绣’的新工艺,和我从小接触的彝绣很像,让我逐渐在刺绣中找回了自信。”18岁的小殷来自凉山州金阳县,刚入校时很腼腆,不适应新环境新生活。在老师们的引导下,她充分发挥刺绣特长,技艺不断精进。逐渐的,“有点蓝”成为了职教中心各民族“三交”的有效平台,各族师生相互学习、交流、碰撞,互相启发,亲如一家。

二、社区公益课服务待业妇女创业增收。“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能和同学们一起通过传统手工艺帮助他人,我感到很高兴、很自豪。”镇海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有点蓝”手工艺教师俞红霞表示,学校制定个性化、分阶段培养课程,设置“新手关”“熟手关”“高手关”,提升受助对象的审美水平及创新能力。凉山学生掌握“蓝染+刺绣”工艺后,还出任“金牌小讲师”,开展创业活动、进行公益授课。“我绣的是带有狮子头图案的餐垫,寓意福禄寿喜。”来自镇海区庄市街道锦绣社区的严阿姨说,她从去年开始接触“有点蓝”刺绣技法,通过社区公益课堂,与“金牌小讲师”小殷成为“忘年交”,经常相约一起比赛创作,比拼技法。“一年半时间里,我卖出了19件作品,茶席茶垫作品最受欢迎。”严阿姨笑呵呵地说。通过与凉山、宁波两地村委会、社区开展合作,学校对潜在受助对象进行调查排摸,并建立手工艺人档案库,充分发挥学校、社会、个人三方作用,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为梁山、宁波两地的待业妇女搭起重新就业桥梁。

三、创业实践项目助力民族地区产业发展。2020年,“有点蓝”课程团队培育以贵州普安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创业团队,助力东西部协作;2021年,团队完善课程思路,申请商标,推出线上体验课程,总结实践经验,拓展学生实践平台;2022年,“有点蓝”品牌化、项目化、特色化建设进一步深化,引入服务学习理论,聚焦共同富裕,探索课外志愿服务活动新模式。学生们在习得技艺之后,积极投身志愿服务活动,帮扶失业群体,引领创新创业之风。该校还联合宁波开放大学县级分院、社区学院、行业协会、基层村社等成立“手工艺帮扶共同体”,“有点蓝”项目成为了镇职旅游专业对口帮扶、山海协作的重要载体,先后帮扶普安、凉山在镇读书的学生,通过推广蓝染刺绣工艺,开展的跨民族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创业实践项目。项目教师团队带着学生一针一线、一思一动,下“真功”推动山海协作,切实提升帮扶对象“造血”能力。该项目成功入选2022年全国中学生志愿服务示范项目,荣获第五届全球未来教育设计大赛教师赛道一等奖,案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电子图书馆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