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市石柱镇“爱心编织”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

发布时间:2022-11-02 17:00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民宗委

信息来源:

分享:

2022年10月28日,永康市石柱镇社工站开展了一期民族文化融入活动,邀请社区居民教授少数民族孩子们手工编织,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也拉近了辖区内各民族居民的邻里关系。

当天下午,蒙古族、壮族、回族等少数民族的孩子穿着各自的民族服装,或在老师带领下,或在父母的陪同下,陆陆续续地抵达活动场地。孩子们跟随社工到二楼退役军人事务中心,参观了革命先辈留下的遗物,学习永康党史。随后,社区内擅长手工编织的居民为孩子们讲解了编织技巧、方法。孩子们认真听,不时提问,居民们一一解答。气氛融洽温暖。一位苗族的孩子对社工说:“我今天学到了很多编织技巧,想自己制作一双保暖鞋送给家乡的奶奶,因为贵州冬天特别冷。”“感谢社工站开展这么有意义的活动,能让孩子多认识些各民族的同龄朋友。”家住下里溪村的壮族孩子孙妈妈说。石柱镇社工站负责人告诉记者,接下来,该站将继续努力创造各民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区环境,让大家在“石榴籽”社区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促进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

金秋时节,国庆的欢乐时刻,石柱村文化礼堂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小客人,个个穿戴艳丽漂亮的民族服饰。蒙古族高耸的毡帽,苗族摇曳的银饰,藏族璀璨的巴珠,衬托着孩子们欢快的脸庞,行走在干净整洁的街道,像五彩斑斓的花儿盛开在红色的土壤上,像千姿百态的鸟儿舞动在蓝天下,像优柔婉转的歌曲流淌在清澈的小溪中。那是石柱初中参加“石榴红社区行”研学活动的同学们,到飞鹅山下的石柱村石榴红社区,来了解和学习当地的人文知识,感受各民族交流融合的氛围。

同学们先来到文化礼堂。礼堂里展出的图片、文物,述说着当地悠久的历史。在郁郁葱葱的飞鹅山下,祖辈代代勤耕劳作,改革开放后,聪明石柱人抓住时代机遇,开办各类工厂,开展商业活动,勤劳致富。随着经济发展,渐渐地全国各地各民族的人民汇集到这里,现在石柱镇居住有17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人口8000多人。人们在这片热土上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郁郁葱葱的飞鹅山,见证了各民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良好氛围,从全然陌生到渐渐融入再到落地生根。正是有了父辈们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来到石柱打拼,才有石柱村这多样的民族文化,吹响民族团结进步的乐章。今天,孩子们怀着感恩的心来参观父辈建设家园的历程,感受各民族交流融合的和谐。

走出文化礼堂,同学们沿着小河,来到民族风情一条街,观父辈建设家园的历程,感受各民族交流融合的和谐。一幅幅别致的粘贴画,将一个个民族的特点、传说、现状娓娓道来。少数民族同学格外高兴,个个兴趣盎然地寻找本民族的介绍。而那别出心裁地设置在墙上的民居模型:四四方方的藏族房屋、圆圆高耸的蒙古帐篷、挂满葡萄的维吾尔族小院、沉入地下的回族窑洞......分外玲珑精致,形象生动地展示出各民族特点。老师也与同学们兴致勃勃地讨论起这些房子不同构造的原因……同学们在快乐中学到了许多有趣的知识。当同学们来到民族树前,看着那满墙各民族群众欢快的特写,同学们更是用一张张灿烂的笑脸组成了一棵活生生的微笑树。

听说同学们要来参观,石柱村慈善协会的阿姨们特意组织了编织小组的活动,让同学们参与互动,了解当地人民的传统技艺。随着阿姨手中两只编织针上下翻飞,十指协调灵活舞动,一会儿一幅漂亮的毛线画渐渐现出雏形,同学们个个按捺不住好奇的心情,叽叽喳喳提问不已,特别是知道身上的很多衣服腰带也是这样民间手工编造出来的,更是激动得跃跃欲试,善解人意的阿姨让同学们轮流操作,手把手地教大家,同学们着实过了一把瘾。

怀着满满的感恩,载着新颖的知识,带着如新苗般的兴趣,同学们结束了此次研学,而种下的民族团结融合意识的种子,必然会茁壮成长,长成飞鹅山上那参天的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