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0-14 10:41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民宗委
信息来源:
近年来,宁波镇海净圆禅寺以建设宗教中国化示范场所为己任,深入挖掘自身红色历史,举行浙东抗日根据地活动点揭碑仪式,创建革命历史陈列室“红恩堂”,宣传镇海佛教界投身抗日战争事迹,营造红色文化浓厚氛围,全力建设宗教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一、“吾幼院”救助孤苦儿童
1935年,镇海小洞岙山村儿童没有地方读书,净圆禅寺僧人专门从外地聘来教师,在石洲庙开办“净圆义务小学”,吸收当地儿童免费入学,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校并入汶溪小学。为帮助山区群众治病,先后聘请张弼、魏锦石等西医师为贫苦农民义务诊病,在汶溪街上开设“施诊所”,布施医药。日寇侵华,宁波沦陷,不少儿童饥寒交迫流落街头。1942年,净圆禅寺于在龙王堂办起了救济院,秉持“老吾老以及人至老,幼吾幼以及人至幼”理念,将救济院取名“吾幼院”。从宁波街头和其他地方收7-12岁的难童20余人,从上海街头收来11-17岁的难童20余人,分男女两处进行教育和抚养。1946年,发起创办“老幼院”,除接收吾幼园部分灾童五十名外,招收贫寒女孩五十名,增养穷苦年老贫民数百名。
二、“双面僧人”营救子弟兵
汶溪净圆禅寺地处慈北、镇北、姚北边缘。1945年农历六月的一天,天气晴朗,田野里三三两两的农民正在挥锄除草。突然,从慈溪三北方向奔跑而来的三名游击队同志。据后来核实,他们是浙东抗日根据地谭启龙首长的部下战士,正遭到几个日军疯狂追击。为摆脱日军追击,他们翻山越岭一路奔跑,不愿连累群众,没有逃进老百姓家躲藏。在紧急关头,他们看见一座寺院,相互搀扶着朝寺院急走去。三名同志说明来意后,净圆禅寺的当家和尚皓明对革命同志非常热情,连忙接进寺内,并派徒弟到附近群众家讨来三套百姓衣裳,让战士们赶紧换上。为了让战士们安全安心养伤,当家师父还特意腾出比较隐蔽的房间给他们住下。当时,有一位同志伤势较重,亟需营养,当家师父还派一个和尚到有婴儿的农妇家里买奶乳给重伤员喝。一连喝了十几天,伤员气色有了好转。同志们住在寺内的时间里,也经常碰到国民党宋部来骚扰。当家和尚总是说:“是我老家的亲戚来寺里打工打杂。”就这样一次一次地掩护着同志们的安全。战士们在寺内有了安全安静的生活,身体康复得较快较好,康复后陆续归队。
三“红色活动点”八十年后揭牌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净圆禅寺是个特殊的抗日斗争活动点,接待过很多革命同志和一批批伤病员,其中有个战士在寺内养伤长达七个月才归队。三五支队搞民运工作的阮波(女)同志常住该寺,在附近做群众工作,发展中共党员。曾任浙东游击队联络副官的李学民同志(建国后曾任上海市科委党组副书记),当时因工作需要往返宁波、慈城和四明山时,亦常驻足该寺。1987年,李学民同志来镇海访旧,以及后来写信给镇海区民宗局时,都曾提起当年净圆禅寺情况,赞许该寺僧人在抗日战争期间为革命所做的有益工作。2022年8月18日,净圆禅寺浙东抗日根据地活动点举行揭碑仪式。镇海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陈伟高在揭碑仪式上说,统一战线联寺庙、收治新四军伤员、办起吾幼院收养难童、成为当地群众与抗日武装的联络纽带……净圆禅寺有许多抗日红色故事,它们让人们记住,在那段艰难岁月里,镇海宗教界在党的领导下,开展的这段光荣的抗日历史。
四、“红恩堂”内铭记革命历史
2021年7月1日,净圆禅寺“红恩堂”正式对外开放。这是镇海区民宗系统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挖掘佛教历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的有益尝试。“红恩堂”内主要展出了净圆禅寺积极参与抗日战争的史实资料,重点讲述了寺院救治浙东抗日武装三五支队战士、留住地下党员开展工作、收养孤儿等故事,展陈了相关图片、报纸、回忆录等实物,以及红色主题书法、绘画等作品。寺院负责人证觉法师表示,举国上下庆祝建党100周年的时候,寺院“红恩堂”正式对外开放,希望以“红恩堂”表达佛教界感恩党、感恩国家的深情厚谊。一年多来,证觉法师在“红恩堂”内讲党史、讲净圆禅寺的红色历史,截至今年9月底,已接待宗教教职人员、信教群众近3000人次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