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专栏 | >> 2021 | >> 浙江民宗系统助力共同富裕 |
发布时间:2021-08-25 09:48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民宗委
信息来源:
外婆坑,位于新昌县镜岭镇,地处新昌、东阳、磐安三地交界处,距新昌县城45公里。20世纪90年代末,该村经济发展十分落后,全村人均年收入仅96元,在浙江省贫困村中垫底。“八十炉灶四十光(棍),有女不嫁外婆坑;三餐吃着玉米羹,缺钱缺粮缺姑娘”,是当时外婆坑村的真实写照,被称为 “光棍第一村”。
一直以来,外婆坑村依托环境优势和古村风貌,不断深化“千万工程”,努力践行“两山理论”,积极探索少数民族乡村体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了从“光棍第一村”到“江南民族村”的蜕变,穷山恶水的小山村发展成了绿水青山的样板村。2020年,全年接待游客22万人(其中过夜人数2万人),村集体经济收入244.88万元,村民人均收入43560元,旅游综合收入1200万元。2019年,外婆坑村被国务院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今年2月,外婆坑村被中共中央、国务院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选好一个领头雁
1990年,在外做箍桶匠的林金仁被村民一致推选为外婆坑村村委主任(后为村党支部书记),林金仁立足岗位,扎扎实实带领全村群众走上了艰苦卓绝的创业道路。30年来,林金仁书记结合外婆坑村实际,锲而不舍、知难而进,带领群众劈山造路;理清思路,找准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茶叶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务实进取、一心为民,一门心思扑在外婆坑村的发展上。外婆坑村的发展,充分发挥了村党支部书记林金仁勇于担当、勤于实践、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领头雁”作用,带领和帮助群众走上致富小康路,林金仁书记因此荣获 “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修通一条脱贫路
若要富,先修路。潜藏在崇山峻岭里的外婆坑村,几乎与世隔绝,山里山,湾里湾,修通公路、走出大山,成为当时外婆坑村的梦想。1991年,村党支部书记想方设法筹集了2000元钱作为启动资金,带领全村男女老少,克服种种困难,加班加点劈山架桥。恰逢时任浙江省省长沈祖伦翻山越岭20多公里到外婆坑村调研,为外婆坑村的劈山造路带来了精神和物质上的鼓励,留下了鲜为人知的“省长沈祖伦九上外婆坑”的扶贫佳话,留下了绍兴市委书记陈礼安12次到外婆坑的帮困故事。这条总长1.4公里、大小桥梁8座、耗资600万元的致富路,打通了群众的出行,更打通了致富的希望,为外婆坑村丰富的土特产和众多的农林产品运出山外打下了坚实基础。
种出一片黄金叶
光有路,不能改变外婆坑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从1992年开始,外婆坑村向荒山要效益,大面积种植发展茶叶,全县第一个从外地引进10万株名优茶,大力实施茶叶“圆”改“扁”,积极组织茶农参加名茶技术炒制培训,2003年5月组织农户成立全县第一家有机茶合作社,2005年投资50万元新建名茶炒制规范化示范点。如今,外婆坑村已成功注册自己的品牌——“外婆坑牌”龙井,远销深圳、北京等地,全村茶园面积由1991年的96亩增加到如今的1500亩,茶叶总产值有原来的2万元增加到560万元,全村人均年收入达到15860元,茶叶成为外婆坑村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重要经济来源。
形成一张金名片
外婆坑村良好的生态环境,保存完好的古老建筑,“省长九上外婆坑”的佳话,13个民族聚居的传统村落,加快了外婆坑乡村旅游的发展,一条集观光、休闲、旅游、体验于一体的“江南民族村”旅游金名片成为带动外婆坑村致富的又一捷径,目前建成民宿农家乐13家。同时,外婆坑借助乡村旅游发展的东风,大力开发“镜岭味道”系列文创产品,把当年用于充饥的玉米羹开发成玉米饼,把少数民族风格体现到帆布袋等产品上,一张张金色的玉米饼做出了大市场,2020年全年销售额达到600万元,昔日贫困村的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增收致富。外婆坑村先后被评为浙江省特色旅游村、省级农家乐特色村、省3A级旅游村庄、国家级3A级景区等。
外婆坑的发展,主要有三点启动:一是选好为民服务的乡村振兴领头雁是前提。乡村振兴如何起航,关键要看“领头雁”的持续导航。外婆坑村党总支书记林金仁自1990年扔掉箍桶担,勤勤恳恳挑着村庄发展重担前行31载,在他带领下外婆坑村实现了从省级贫困村到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完美蜕变,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村的发展,带头人是关键。二是打造独一无二的“IP”是核心。外婆坑村一以贯之坚持民族风情特色,打造集“丹霞风光、古村风貌、千年风俗、镜岭风物、民族风味”于一体的村落,以其特有的“IP”开发特色餐饮、传统节庆、节点景观、文创伴手礼等文旅衍生产品,“江南民族村”成为外婆坑全域旅游发展独一无二的文旅“IP”。三是构建主客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是基础。外婆坑的发展,村民共识的形成、全村资源的整合、致富潜力的挖掘、旅游要素的配套等等,为基层治理进行了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