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鄞州区咸祥镇唱响“一庙一故事”四重奏 传递民间信仰“正能量”

发布时间:2020-09-07 12:33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民宗委

信息来源:

分享:

咸祥镇地处宁波市鄞州区东南、象山港北岸,素有“滨海重镇”之称。咸祥镇繁衍了丰富而多彩的地域文化,有300余年历史的“八月半渔棉会”是鄞州最盛大的庙会,抬阁“蝶恋梁祝”荣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咸祥镇也因此被誉为“东海文化明珠镇”和“民间艺术(彩船)之乡”。

镇内共有咸祥庙、芦浦庙等民间信仰活动场所7处,其中,建庙已有五百年历史之久的咸祥庙是省级重点民间信仰活动场所。近年来,咸祥镇民间信仰及民间文化挖掘工作经验获得越来越多关注,《中国民族报》介绍咸祥庙打造美丽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相关经验,《中国艺术报》专题报道了咸祥镇民间文化艺术工作,《中国艺术报》报道了咸祥镇《八月半风情》长卷和民间文化技艺等内容,还吸引了中国民协专家调研组专程来咸祥参观考察民间文艺工作,助力鄞州区创建“中国海丝文化之乡”。

长期以来,这些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积极发挥作用,将中华优秀的文化理念扩散到基层每个角落。新时代下,为更好地挖掘传承民间信仰优秀文化,咸祥深度推进场所规范管理,系统整编优秀文化故事,精心策划民俗文化活动,创编文艺精品留住乡愁,通过“四步走”唱响“一庙一故事”四重奏,讲好“小故事”,传递“大能量”。

第一步,深度推进场所规范管理,奏响场所环境“大整治、大提升”前奏曲

今年以来,咸祥镇围绕破解难点问题,指导场所强化自我管理和加大监管力度相结合,进一步提升了民间信仰活动场所规范化管理水平。一是摸清家底,实行信息化管理。多次开展调研摸底、甄别分类等工作,全面掌握镇域内民间信仰活动场所数量分布、历史沿革、信仰特征、建筑年代、面积规模、管理方式等情况,分析归类、汇总建档。经排摸整治,全镇12处场所对已登记编号民间信仰活动场所(7处)、未登记纳入镇街清单管理民间信仰活动场所(2处)、未登记纳入镇街清单管理佛教场所(3处)进行分类建档,建立数据库。二是消除隐患,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对民间信仰活动场所进行地毯式消防安全检查,发现安全隐患,进行逐一整改落实到位。目前,全镇民间信仰活动场所都已配齐灭火器,落实电线线路套管等消防硬件设施。同时,利用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宣传栏等平台,开展消防安全宣传;定期开展民间信仰活动场所负责人消防知识培训和演练,提高民间信仰活动场所消防安全综合能力。三是因地制宜,引导场所融入周边环境。做好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硬件设施的内部整修和外部环境的综合整治。从场所实际出发,多次组织专家、学者等对场所的门廊木雕、故事壁画、环境布置等进行整修提升,对场所内景所蕴含的优秀历史文化、民间民俗文化进行挖掘、甄别、设计和再呈现。对于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的周边环境进行美化、绿化,如在咸祥庙旁,投资6000余万元新建了能够容纳万人的文化广场,使咸祥庙在举行“八月半渔棉会”期间有足够大的活动场地举行彩船迎神赛会、举办文艺演出,切实改善了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的环境面貌。四是明确职责,指导场所强化自我管理。充分调动和发挥场所民主管理组织的作用,建议管理组织成员中配备适当比例的年轻管理人员。指导场所完善工作台账,及时记录民主管理班子会议、重大财务支出、日常活动、各项安全检查、公益慈善活动等情况,民主管理有迹可循。

第二步,系统整编“一庙一故事”,奏响民间信仰文化内涵挖掘“主题曲”

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炼出的“和、善、忠、义、孝、廉、仁、信”等民间信仰文化价值内核,定期组织开展民间信仰故事田野采风、广泛收集、深挖内涵、创作整编等工作,将搜集到的故事整编成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富含哲理、向上向善的民间信仰故事,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故事更富有价值性、群众性、生动性和艺术性。比如,对咸祥庙中供奉的杨懿和裴肃的故事进行整合,将杨公祠供奉的杨懿在鄞县任官29个月作出的贡献,写成咸祥俗语传说,歌颂他围塘造田、掏河造闸、兴修水利的功绩;又如,将裴公祠中裴肃的故事编写成《咸祥庙故事两则》,再现了裴公当年平定栗锽之乱、保一方平安、大嵩滨海地区百姓无不怀念的场面。同时,还将里蔡庙、演洞庙、芦浦庙、笃头庙,四座庙宇供奉的民族英雄越国公张世杰抗击元军等故事进行深度挖掘,整理编撰成优秀民间信仰文化故事,让后人从“一庙一故事”中汲取人生智慧,获得砥砺前行的正能量。

第三步,精心策划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奏响“乡村振兴”进行曲

乡村振兴的实现,不仅需要经济和物质上的支持,文化支持更是不可获缺。传承和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之一,为其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撑。结合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庆,通过庙会巡游、抬阁、社戏等传统民间民俗活动有机宣传展现,着力提升民间艺术活动文化品位,对民间信仰进行深刻“烙印”。“咸祥八月半渔棉会”,自清至今延续近三百余年,它是大嵩滨海平原的一个盛会。它的起源是因旧时咸祥多渔民、盐民,常受海盗骚扰和风暴袭击,为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百业兴旺、丰衣足食,把平定“栗锽之乱”保一方平安的唐德宗年间浙东观察使裴肃敬奉为社神,百姓卜地建祠,春秋祭祀,相约成俗,谓之“咸祥八月半渔棉会”。近年来,“渔棉会”盛况一年胜过一年,全镇庆贺、万民参与。在当天要进行演戏、公祭、八堡爵献、彩船迎神赛会,彩船迎神赛会蔚为壮观、震撼四面八方。咸祥八月半渔棉会自从2011年恢复以来已举办4届,已成为咸祥数万民众的狂欢节,有着不可复制的全民参与民间文化艺术的模式。2018年9月,第四次八月半渔棉会结合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把活动办成了“乡村振兴嘉年华”,各村、企业、学校纷纷组建民间艺术队伍方阵,各显神通,共襄盛举,更吸引数万名远近游客涌入小镇共赴这场民间艺术的“传统盛会”。2013年建立布置了800平方米的咸祥八月半渔棉会展示厅,让未能参与庙会的游子和异乡客人能一睹在不同时期庙会的盛况。咸祥庙渔棉会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非凡的艺术价值,2014年被浙江省文化厅列入“浙江省第二批传统文化节日”,2016年列入浙江省非遗代表性项目。

第四步,创编文艺精品留住乡愁,奏响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交响曲”

以咸祥庙为样板,因地制宜,深化民间信仰文化建设,将传统民间民俗文化传承阵地延伸到民间信仰活动场所中,丰富民间文化生活,让人民群众自觉参与民间艺术,分享文化成果。一是寻根追溯,挖掘场所信仰历史沿革。编撰出版民间民俗文化《咸祥庙志》,编著《咸祥裴君庙杨公祠志》,从庙祠角度,介绍咸祥人文地理、庙祠祀主、庙宇建筑、庙会活动、民间文化艺术等相关内容,全景式展现民间信仰文化璀璨魅力。二是量身定制,传承民间信仰特色历史。组织力量经过调研考证历史,以1945年农历八月半即抗日战争胜利后咸祥最热闹的一次庙会作为创作背景,邀请宁波著名画家盛元龙创作一幅长达26米的《咸祥八月半风情》长卷,沉浸式反映民俗、民间艺术文化等历史记忆,留住乡愁风情,延续历史文脉。三是创新求实,打造场所主题宣传品牌。以杨懿筑塘建坝、勤政为民、致力治水的典型事迹为样板,创编了越剧小戏《酒埕口里捞铜钿》,由嵩江越剧团演出,日常以演出碟片的形式在咸祥庙传播弘扬,在去年“七一”期间,深入各行政村巡回演出,扩展传统文化传播和弘扬空间。越剧小戏被评为鄞州区文艺精品项目,先后荣获2018浙江省新农村建设题材小戏会演金奖;2018浙江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折子戏精品展演活动金奖;2018中国桐乡小戏艺术邀请展优秀展演剧目等诸多荣誉。四是提升工艺,凸显彩船制作工匠精神。咸祥庙会所用器具众多,其中工艺复杂、制作精湛、堪称艺术精品的,当推彩船。旧时咸祥彩船质地较轻,容易损坏、褪色,不易保存。随着时代变迁,咸祥彩船的风格和形式也随之变化,由原来的“剪”、“粘”纸艺改为“雕”“漆”“绘”“贴”木制工艺。传统彩船高约3米、宽1.2米,俗称纱船锣鼓。种类变化紧随时代背景而变化。建国初的鱼船、花桥船、亭阁船、虎头官船、龙船、凤船等造型,到20世纪八十年代的南湖船、天安门船、坦克船等,发展到第三代(21世纪以来)为工艺精湛,造型高大,以木雕、贴金和彩绘合成的双龙船、龙凤亭阁船,高度达到6米。气势越来越大,技艺越来越精致,造型越来越丰富,目前全镇拥有20多只彩船,都是匠心独具,主题不一。2014年建造了2000平方米的彩船艺术馆,让平时散乱的彩船有序保管、华丽展示。民间文化艺术制作工艺提振工匠精神,催生一批能工巧匠,老一辈诸如朱云庆、朱正尧、朱利祥、朱阿明等,近年的设计策划周如水、邵鹏翱、蔡继近,能雕善画的朱英度,木工制作朱华国、朱军良等,鄞州工匠朱永红获区优秀技能人才。代代传承,代代精进,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之下使咸祥彩船(纱船、抬阁)技艺制作民间艺术远播美名。目前,彩船制作技艺入围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