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第六次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风采(一)

发布时间:2020-06-30 16:23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民宗委

信息来源:

分享: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近年来,全省各族人民认真贯彻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在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显著成绩,涌现出了一批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为表彰先进、树立典型,促进我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省政府拟授予49个单位“浙江省第六次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71名同志“浙江省第六次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新疆娃的秦妈妈”——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新疆部主任  秦丽


image.png


秦丽,从事教育工作三十七年,恪尽职守、任劳任怨。从2005年开始,秦丽老师担任起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疆部的主任,坚守在民族教育一线十五年,为新疆儿子娃们撑起一片蓝天。使这些从未走出过炊烟笼罩的美丽草原,从没看见过山那边景色、不会说普通话、基础知识非常薄弱的不同民族的新疆孩子们,从此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我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会不断地用事实告诉他,只要努力就可以创造出好的结果。曾经有一个学生,来的时候他是全年级倒数第五名,通过四年的努力,最后以全年级第一名的身份考上了北京大学。”这样的奇迹,在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新疆班里经常发生。就这样在这些新疆来的孩子们心中点亮人生之梦,秦丽老师说:“对于少数民族的学生来讲,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己的父母,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家乡,他对父母亲的这种依恋,我们确实也是无法替代的。他们愿意来跟我倾诉,在必要的时候抱抱他,亲吻一下她,告诉他不用担心,我们一直在你身边,你有什么困难我们会帮你解决。”

在杭师大附中流行着一首歌:“新疆一个家,内地一个家;新疆一个妈,内地一个妈”。秦老师就是师大附中在内地求学的新疆娃娃的妈妈。

 

在“生命禁区”点燃生命希望——杭州市江干区纪委区监委派驻第三纪检监察组副组长  王世美


image.png


2016年7月,王世美瞒着八十多岁高龄的双亲,辞别即将中考的儿子,来到号称“生命禁区”的那曲。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他把对家人的思念潜移成对藏族同胞的挚情,经常带着氧气瓶下乡,行程六万多公里,走遍了当地所有乡镇学校幼儿园,深切体悟到牧区生活的艰辛。他募集2000多万元物资(资金),改善当地办学条件;促成1000多位贫困孩子与内地爱心人士结对,让孩子们感受雪域之外的暖暖春意;动员杭州80多所学校,7万多名师生和20多家企业参与援建活动,让8万多藏族同胞切身感受到杭州的帮扶热情。他积极为结对帮扶的建档立卡户解决就学租房求职等问题,不断激发他们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将“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

三尺讲台系国运。他针对当地学校党建基础薄弱的现状,通过顶层设计、实务操作、典型示范、资金激励等措施给他们输入先进的党建工作经验。他时刻牢记援藏的政治使命,在所有的援藏建项目中,都努力挖掘、积极赋予精神文化内涵,深挖其政治意义和精神文化属性,抓住一切机会宣传党和国家对西藏的好政策。

当地初中只有一所,入学矛盾突出。浙江援藏投入8000万元,加班加点,仅用200多天的施工期就建成并启用浙江省最大单体援藏项目——杭嘉中学。为了完善学校的教育设施,王世美还计划外募集资金,配置教学设备,为学校打造藏北名校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为了促进学校内涵式优质发展,他被聘为“名誉校长”,参与教师的选聘、培训和指导办学。学校办学成效得到了省委书记车俊等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

他根据当地急需和杭州所能,确定了“三扶”援藏思路,落实“十个一”项目。“请进来”“走出去”和“远程送教”相结合的方式“让每一位教师都得到培训”;挖深井,安装净水器,“让每一位师生都能够喝上干净水”;拉光纤、配机房、换变压器,“让每一所学校都享有互联网教学”等。“十个一”项目的落地,极大改善了当地的教育生态。校长们有了清晰的办学思路,教师会用现代媒体,课堂变得高效,孩子们能看上有趣的课外书,通过“天路?空中课堂”与杭州的同学一起上课。他积极对接,让江干和色尼教育局成功牵手,让杭州32所优质学校和色尼区所有中小学幼儿园建立“一(多)对一”结对帮扶,让340位藏族师生走出雪域高原到杭州学习,充分感受城市美好,体会汉族同胞的热情。

“在生命禁区点燃生命的希望,在世界屋脊塑造人生的高度。”王世美秉持“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精神,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谱写爱心援藏之曲,奏响民族团结之歌。


永葆民族工作情怀——宁波爱音美电声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粟新远(瑶族)


image.png


粟新远,自2005年成立“爱音美”公司以来,他一直永葆民族工作情怀,竭尽所能的解决了一批又一批家乡少数民族同胞来宁波就业问题、带动少数民族发家致富。公司现有10余名少数民族员工在宁波买房、买车,4名少数民族员工在老家建了新房。他关心关爱少数民族员工,在公司设立了“民族文化展示中心”,开辟了“石榴籽共读角”、“民族音乐体验区”、“民族谚语文化展示区”等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载体和活动阵地,积极推进民族团结和文化交融。

作为鄞州区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常务理事,他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主动要求鄞州区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在公司设立“鄞州区民族团结进步联谊活动基地”,并吸引区内少数民族创业者开展“创业分享会”、民族风采展示等联络联谊活动,带动有创业需求的少数民族发展创业。作为广西商会会长,他积极推动宁波市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各项文化交流、资源共享,不断实现甬桂两地经济合作与社会进步。作为一名八桂儿女,他时刻心系家乡父老,带领商会先后发起“大爱献家乡,千里送温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情系家乡爱心助学”等活动,深得广西人民的赞许和肯定。疫情期间,带领商会自发组织,成员主动报名,为家乡疫情防控工作筹集善款4万元。


深耕民族团结“责任田”——中共长兴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县民宗局局长  王春强


image.png


王春强,从事基层民族工作4年来,谋思路、出实招、促创新, 积极投身于长兴县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他认真谋划思路、打造特色品牌,先后创设了职教中心新疆部“雪莲”之家、李家巷镇中心小学“小候鸟之家”、红旗仪表(长兴)有限公司“党建+民族团结”的“红旗”家文化,雉城街道办事处“榕树下·城市书屋少数民族驿站”等长兴民族团结特色品牌。

他秉持为民情怀,构建和谐和睦大团结,与浙二医院长兴院区多次协调对接,成立了关爱民族宗教人士健康服务示范基地,开通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健康服务绿色通道。每年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特色月”、“民族团结七彩活动季”、我和我的祖国等系列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把长兴县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盆景变成靓丽风景。

王春强经常性开展“点对点”同心服务。走访慰问少数民族困难学生家庭和结对的企业、学校,帮助解决复工复产复学中存在的困难。疫情期间全力对接为职教中心新疆部师生,筹集口罩,在保障学生安全的前提下,搭建校企合作桥,工学结合助力企业复工复产,职教中心104名学生走进海信空调,缓解了企业用工难的问题。


满腔热情献“嘉”乡——嘉兴市嘉善欧尚布艺经营部经理、嘉善县魏中村少数民族联络站负责人  龚海英(苗族)


image.png


龚海英1999年嫁入嘉兴市嘉善县魏中村,一直积极参与村志愿服务工作,自魏中村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以来,她凭借少数民族和本地媳妇双重身份,在村两委班子支持下建立了少数民族联络站,协助开展民族政策宣传、少数民族服务等工作,赢得当地民群一致认可,也为魏中村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重点培育单位贡献了智慧和力量。2019年,她被评为嘉兴市第二届来嘉少数民族“和谐融入之星”。

自设立少数民族联络站以来, 她主动担当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纽带,作为老娘舅接待少数民族各类咨询60余次,帮助调解矛盾纠纷13次、介绍就业30余次,帮忙落实就学积分36次等。同时,她在柜台常备了记事本,记录并及时向村两委反映少数民族合法合理诉求,在店里摆放了《民族知识和民族政策》《新居民子女入学积分制办法》等宣传手册做好宣传普及,帮助少数民族更好地在嘉善落地生根。

她热心文化艺术活动,协助组建了一支村级民族特色文艺队伍,作为其中一员,积极参加各级文艺歌舞表演和宣传庆典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各民族宣传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同时,她作为少数民族议事会成员,经常帮助村两委班子收集民情民意、共建幸福家园,作为村阳光妈妈志愿服务团一员,联系结对了2位困难单亲少数民族青少年,持续关心帮助树立健康成长勇气和信心。

她作为民族风情街个体工商户,带头参与村环境卫生整治、守法经营户等创建。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抗战中,她以高度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响应号召,带头关店助力“抗疫”,并请战作为疫情防控的宣传员和服务员,防疫期间,累计帮助发放抗疫宣传资料1000多份,上门张贴回访贴150张,参与居家隔离对象看护30人次。

 

在教育援藏道路上铿锵前行——绍兴市柯桥区西藏民族中学党政办主任  傅海英


image.png


2020年是傅海英老师奋战在内地西藏班(校)教育教学第一线的第十年,学校有着24365的工作制度,即学生“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全天全年在校。怕孩子们想家,傅老师周末常陪几个西藏孩子一起过,这几个孩子或来自贫困地区,或遭遇家庭变故,傅老师总是更偏爱他们一些,希望他们可以和其他同学一样享受“家”的温暖。班里的格桑德玉来自偏远牧区,脸色黄,身体瘦弱,傅老师每个月都要去一趟超市,为他购置牛奶、水果,悄悄将他叫出教室,叮嘱他每天不忘补充营养。孩子们的心是一面明镜,他们知道傅老师是真心关爱他们的,傅老师任教的班级,即便是最调皮的学生也愿意听她的话。

春节是个万家团圆的日子,西藏孩子不能返家,在学校值班的傅老师就带着自己煮的小汤圆,班里的孩子每人一份,让他们在老师的守望中热热闹闹过节,感受绍兴水乡独有的年味。清明吃艾饺,立夏吃莲子,中秋吃月饼,孩子们没有尝过的江南年节美食,她断断续续总会带一些。傅老师相信,从爱上绍兴的人和文化,再到爱上绍兴这座城市,西藏孩子也一定会在这块不一样的土地找到一样的归属感。

每一个周末,傅老师都会认真翻看每一本周记,并写上鼓励或者引导孩子们的评语。她说:“对于西藏孩子,不能只有表扬和鼓励,做得不好的也要指出来,并引导他们做好,这样,他们的路才能走得更远,更好。”每次接薄弱班级,傅老师几乎都能完成教学成绩从年段末到年段最优的“蝶变”。每年暑假护送学生返藏,傅老师的“档期”总是排得很满。听说傅老师进藏,不少毕业生专门从数百公里之外驱车赶到拉萨,哪怕只是和傅老师坐下来聊一聊曾经的时光,他们也觉得很激动。

自十年前进入柯桥区西藏民族中学,傅老师对西藏学子宽严相济,关怀备至,深受西藏家长和学生的喜爱和信任,每年六七月份,总会有毕业多年的西藏学生不远千里回到绍兴,只为与傅老师重聚。十年如一日,傅海英老师正坚守着她对教育事业的承诺,胸怀教育援藏工作者乐于奉献的初心和内地西藏班教师无私付出的爱心,在教育援藏道路上铿锵前行。